三年坚守铸通途 国门卫士护振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7 14:5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17 14: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边境线上,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鸣笛穿梭,连接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的经济脉动。即将迎来开通三周年的同江铁路口岸,是中俄首座跨境铁路大桥,用累计超1400万吨的进出口货物量,书写着向北开放的新篇章。而在这钢铁动脉的背后,是一群移民管理警察的日夜坚守,他们以藏青蓝为盾,以赤诚心为炬,在祖国边陲筑起了安全与发展的双重屏障。

寒来暑往三载,口岸的铁轨上印刻着他们执着的足迹。盛夏的烈日炙烤着铁轨,地表温度突破三十摄氏度,他们顶着酷暑往返巡查,汗水浸透警服,在胸前印出盐渍,却从未让任何一趟列车的查验流程打折;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冬,江风如刀割过脸颊,执勤民警裹着厚重的防寒服,在查验现场一站就是数小时,睫毛凝结的霜花模糊了视线,却挡不住他们紧盯查验设备的专注眼神。“24小时通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论昼夜晴雨的随时在岗,除夕夜,当万家团圆煮饺子时,我们可能因红外线报警器响起,放下碗筷奔赴现场;凌晨三点,当城市陷入沉睡,我们早已整装待发,迎接入境列车”,有着18年戍边经历的移民管理警察陆洋说。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他带领团队累计查验出入境列车7200余列,落地实施简化备案员工查验流程、一次办结“中欧班列”入出境手续等便利措施,让出入境列车边防检查停留时间由口岸开通初期的30分钟以上缩短至现在的15—20分钟,用过硬本领守护着通道畅通。

在守护安全的同时,他们更以服务温度激活经济动能。口岸开通初期,进出口货物仅以煤炭、铁精粉等大宗商品为主,如今已拓展至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纸张、板材等数十个品类,背后离不开移民管理警察的精准服务。他们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征集党委政府、涉外企业对边防检查工作的意见建议,畅通服务沟通渠道,精准掌握回应口岸和企业的发展难题、服务需求,把企业痛点转化为服务亮点,用“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赢得了中外客商的信赖。俄罗斯商人由衷赞叹:“这里的通关服务高效又暖心,让我们的贸易合作越来越顺畅。”

三年来,他们是国门安全的“鹰眼卫士”,步巡、车巡、空巡相结合的立体防控模式,让口岸限定区域始终保持零事故、零案件、零投诉;他们是提升新质战斗力的“先锋力量”,创建“党员战力工坊”,探索“装备定制路线”,邀请哈工程大学、深圳大疆专家技术团队,共同研发口岸智能无人机机场系统、全地形智能无人摩托车、绊发式5G报警器等新锐装备,为沿边口岸树立了服务标杆;他们更是边疆振兴的“铺路石”,见证着口岸年货运量从起步到550万吨的飞跃,见证着310列中欧班列构建起稳定的物流新通道,让东北从国家粮仓逐步走向开放前沿。

当第三载晨光洒满跨境大桥,铁轨延伸的方向承载着希望与梦想。同江中俄铁路大桥的三年成长,是东北振兴的生动缩影,更是移民管理警察用忠诚与坚守书写的答卷。他们把青春献给边疆,把使命扛在肩头,让每一声列车鸣笛都成为致敬坚守的赞歌,让每一批通关货物都成为连接中外的纽带。在向北开放的壮阔征程上,这群国门卫士将继续以坚守护航发展,用担当书写新的荣光。

(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编辑:周慧颖 通讯员:李宁  袁忠宝 )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