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广袤的田野上捷报飞传:在大豆最高亩产604斤,平均增产10.8/亩;玉米最高亩产2125.6斤,平均增产13.3斤/亩,540余万亩耕地粮食总产突破40亿斤!
高产这个“关键增量”的背后,既是农业标准化的扎实根基,也是智慧农业所带来的强大底气,更是创新模式在实践中不断释放生机与活力。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新征程上,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始终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握手中,以省委“四个农业”建设为牵引,持续增强粮食综合产能和现代农业竞争力,让北大荒的丰收画卷愈发磅礴壮丽。
“模式”引领,激活“一池春水”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基,要实现粮食的丰收,就要加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始终深耕“北安模式”,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真正做到了“分”的彻底、“统”的到位,让这片黑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北安模式’通过农业经营服务体系调整生产关系,通过农业生产科技体系发展生产力,最终促进二者协调统一。”分公司合规风控部总经理黄松涛介绍。如今,“北安模式”已成为各农场生产经营管理的标准指南,在坚持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真正实现了“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有机融合。
这种融合让基层种植户感触尤深。“全程托管服务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生资统供不仅价格更实惠、质量有保障,粮食还能抱团销售,让我们有底气与粮商争取更合理的价格。”二龙山农场第八管理区规模家庭农场场长王洪刚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番感慨背后,是“统”的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今年,分公司通过农业“五统一”和农机“六统一”,构建起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数据显示,集约化统供每年为种植户供应化肥12.8万吨、种子1.74万吨,节约成本2500万元,亩均节约4.6元。规模化经营配合“以品定价”等市场化手段,已助力种植户增收3500万元,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双提升。
在“统”出效益的同时,“分”的活力也在适度规模经营中得到充分释放。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齐雷说道:“我们将44590个家庭农场组建为474个规模家庭农场,每个规模家庭农场耕地面积在5000~20000亩,由规模家庭农场代表家庭农场监管农业生产全过程,但始终土地承包到户、农机配置到户、生产费用核算到户、生产利润分配到户。”
这一举措让规范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成为可能。同时,通过全面开展“技术服务”和稳步推进“土地托管”,让6.6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以务工等方式实现人均年增收3.2万元。
从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到生产力的全面解放,从种植效益的持续提升到增收渠道的多元拓展,“北安模式”犹如一把金钥匙,激活“一池春水”,在完善要素配置、夯实质量基石、激活核心动能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正荡漾出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标准”严控,铸就“金色底盘”
丰收的保障,在于贯穿全程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北安分公司将标准化的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为现代农业筑牢了发展根基。
眼下,捧着刚收获的玉米,长水河农场第四管理区家庭农场场长纪方明喜上眉梢:“这块地673亩,实收30个水亩产2150.36斤,总产比去年多收了近100吨!这大丰收是农场标准化管理取得的成果啊!”这朴实的感言,成为标准化生产最生动的注脚。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黑土地上,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正在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大豆、玉米的不同特性,北安分公司总结出"一松两趟三防四促"农艺管理标准,为作物生长提供全方位保障。应用种子“包衣+培肥”、盲松放寒、全生育期病虫害精准防治、打造“一品一模”种植模式……一系列举措让科学种田理念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标准化管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每个细节。在红星农场,一支专业的"标准化督导队"分成3个小组,常年穿梭在田间地头,开展标准化检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确保标准化种植达标率、措施到位率保持在98%以上。这种持续的监督指导,让标准化真正成为深入人心的生产习惯。
“标准化”的生命力,确实在于有效地管理与执行。北安分公司通过完善72项业务流程,清晰界定“六方主体”权责关系,构建起“四方监督”机制,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制度化管控和规范化经营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农机作业的精细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分公司制定的18个关键农机作业环节标准,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尾山农场,21台套联合收割机完成"升级改造",加装前置底刀、挡泥板和防掉棒装置等减损"神器",从硬件层面筑牢粮食减损防线。2025年,该场玉米最高亩产突破1963.3斤,创下佳绩,成为农机标准化建设成效的有力实践。 北安分公司大力推行"34651"农机补配套标准,三年来累计投入5.9亿元,更新先进农机具4330台(套)。这场"装备革命"让关键作业环节实现质的飞跃:施肥7天、播种10天、收获15天、整地20天即可全面告捷,牢牢锁定了作物生长的最佳时机。
从精耕细作的农艺规范,再到高效精准的农机作业,到智慧科学的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如同一根红线,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串联,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稳稳托起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科技”赋能,点燃“创新引擎”
丰收,必然离不开科技这一强劲引擎。北安分公司着力构建起研发、推广、应用“三位一体”的科技赋能体系,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这片黑土地上澎湃涌动。
“大豆要高产,科技是关键。”在引龙河农场,这一理念已借助科学配比与智能装备,落地为精准的管理实践。今年,该农场全面推行“大豆钼酸铵拌种+根瘤菌菌剂接种+微生物菌剂基肥”技术组合,还为播种机加装了根瘤菌剂喷淋设备,真正让种子“带足营养”入土。
近年来,分公司自主研发的种子培肥、根瘤菌喷淋等15项提质增产技术成效卓著。特别是针对重茬大豆推出的“三肥两菌”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已突破百万亩,实现单产提升8%~10%。与此同时,成功改装的电驱施肥机等创新装备获得专利授权,智慧农业更实现了遥感监测、数据分析与农艺农机的深度融合,形成闭环管理新范式。
科技园区,成为科技的“孵化器”。“分公司14个农场的科技园区、76名科技人员,每年开展超过400项科研试验,逐步集成组装出四大作物绿色高产技术体系。”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齐雷充满信心地介绍。近年来,北安分公司已有28项成熟技术,累计推广3166万亩,其中大豆根瘤菌应用技术更是入选全国农垦主推技术模式,完成从“北大荒经验”到“全国样板”的跨越。
在赵光农场智慧农业大厅,种植户刘明亮看着大屏幕的展示,连连称赞:“用软件做支撑,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以大数据驱动孪生场景还原作业环节,整个过程一目了然。”这种便捷,让农业生产从“田间”走到了“指尖”。
北安分公司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交互模拟、实时状态监控与辅助指挥决策,逐步构建起智慧农业“大脑”,有序推进智能装备的选型测试,稳步迈向少人化、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新阶段。
目前,北安分公司将各类信息化设备系统应用于农业全领域、全环节,广泛采集、分析与运用农业大数据,并通过感知系统、管控模型等软件开发,充分发挥农业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指挥作用。
如今,北安分公司540余万亩良田“科技感”十足——数字化设备取代了绝大多数人工,无人农机自如辗转,观测设备实时回传数据,田间气象站采集光热风力等信息,大数据平台精准提供决策参考……一幅依托智慧技术管理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化种植图景,正稳步成型。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北安分公司所探索的,不仅仅是一年一季的增产,更是一条通过完善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路径。站在丰收的新高点,北安分公司这艘农业现代化的巨轮,正凭借“模式创新”之擎、“全程标准”之舵与“科技驱动”之帆,破浪前行,驶向更为广阔的明天。(岳文 林存宝 图片:许颖献 霍春旭 张国文|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