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广厦学院举办“传统榫卯技术的当代传承与实验艺术的多元表达”高端论坛

哈尔滨广厦学院举办“传统榫卯技术的当代传承与实验艺术的多元表达”高端论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5 17: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10月15日,哈尔滨广厦学院主办、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传统榫卯技术的当代传承与实验艺术的多元表达”论坛开幕。非遗工匠、艺术名家与学界精英齐聚,通过三场深度讲座与交流研讨,探索传统工艺活化与艺术创新之路。哈尔滨广厦学院副校长朱兴文、校长助理周广欢、校长助理王静出席活动,企业代表、非遗机构专家及300余名师生参会,围绕“传统守正”与“艺术创新”,从技艺传承、艺术表达、地域特色三维度开展交流。论坛由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林学伟主持。

政策呼应:搭建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桥梁

校长助理王静在致辞时表示,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推动传统文化“两创”,榫卯这一非遗核心技艺,是古人智慧结晶,更是当代艺术创新源泉。学校关注非遗活化与人才培养,聚焦“非遗+教育”,构建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期待此次交流破壁垒、探新径,为专业发展与文化产业赋能。

聘书为媒:一纸聘书连校企,非遗融合传承在校园落地生根

活动现场,王静代表学校向三位特邀嘉宾颁发聘书。此举标志着学校将以特邀嘉宾为纽带,探索非遗融合路径,让榫卯技艺等传统非遗进校园、入课堂,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活用”,实现传承与发展双向赋能。

名家论道:三维视角解码榫卯创新密码

榫卯里的科学与哲学:千年技艺的当代实证

“一凸一凹藏阴阳之道,一榫一卯筑千年基业。”中国传统工艺大国工匠、京作榫卯艺术馆馆长刘岩松以“传统榫卯技艺里的科学与艺术”为题,结合三十年实践经验分享。他结合故宫乾隆花园碧螺亭天花修缮、2023年国礼故宫中和殿1:25模型制作等案例,分享榫卯在文物修缮与现代创作中的应用,还提及木工工具使用与木材选择心得,让听众感受这门非遗技艺“源于自然、成于科学、显于艺术”的魅力。

艺术叙事的重构:榫卯元素的跨媒介表达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教授以“重构与链接-榫卯智慧下的当代艺术叙事”为核心,带来实验艺术视角的创新思考。他指出,榫卯所体现的“去中心化”“模块化”与“递归结构”等思维,与当代数字算法、生态观念及社会结构高度契合。通过分析施慧、付中望等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张丹阐释了如何通过物的转译、符号重组与空间再造,实现文化记忆与当代语境的链接。他强调,榫卯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应对现代冲突与压力的韧性智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叙事可能。

地域建筑的回响:哈尔滨的榫卯基因

哈尔滨市博物馆原建筑艺术馆展览科长李凤利,则从地域文化视角带来“哈尔滨城市建筑杂谈”。他首先阐释“哈尔滨”名称的满文渊源,追溯城市文明曙光与重要历史阶段,重点指出东正教教堂建筑奠定了城市早期风貌基调。讲座通过丰富图像资料,呈现哈尔滨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巴洛克、哥特式、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等形式,以及犹太、伊斯兰、中华传统与中华巴洛克等特色风格,展现出哈尔滨作为中外文化交汇地的独特城市形象与建筑遗产价值。

交流研讨:锚定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方向

下午的座谈交流中,三位嘉宾与艺术学院全体教师围绕“非遗+艺术+产业”融合模式展开深度研讨。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痛点,刘岩松建议构建“技艺实践+数字技术”双轨课程,张丹提出设立跨学科创新工作室,李凤利则强调地域文化资源的教学转化。

哈尔滨广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林学伟表示,本次论坛形成的“文化认知+技艺实践+艺术创新”培养体系构想,将为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指导。下一步学校将联合非遗机构与企业,推动榫卯技艺实训基地建设,让传统智慧真正融入当代艺术教育。(侯伟萍|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