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公安:红光派出所让红色基因永远闪亮

尚志公安:红光派出所让红色基因永远闪亮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4 17: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晨光轻柔漫过街角,尚志市公安局红光派出所内早已灯火通明。这座始建于1946年的派出所,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它以忠诚为基石,在岁月的长河中守护着一方平安。在这里,红色基因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化作街巷间的温暖守护、校园里的信念传递、乡村中的和谐调解,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忠诚守护之歌。

烽火淬源 孕育红色火种

尚志市,这座被英雄热血浸染的城市,是赵尚志、赵一曼等抗联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场。他们的英勇事迹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公安队伍注入了红色精神。在解放的号角声中,红光派出所成为哈尔滨解放后最早建立的一批公安派出所之一,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宁的神圣使命。

建所之初,民警们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巷之间。车后座的帆布包里,装着为群众捎带的油盐酱醋,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他们依靠“传帮带”的吆喝声相互呼应。一句“老周,东头李家吵架了”,便有老民警匆匆赶去调解,他们在艰难中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派出所的墙上,25块省市级先进集体奖牌连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东莱式派出所”的荣誉牌在中央熠熠生辉。每一块奖牌都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片警老王为了找回群众家传三代的修鞋冲子,在废品站里整整扒了三天垃圾,手上划了七道口子,送还时只是朴实地说:“您的传家宝,比啥都珍贵。”1998年洪水肆虐时,民警们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背出被困的孤寡老人。这些往事,如同璀璨的星辰,映照着红光派出所不变的初心。

烟火守护 关怀汇聚暖流

在红光派出所的户籍台上,贴着群众手写的“暖心户籍”字条,边角已被岁月磨得发卷。内勤罗丹的桌上,总放着一本翻烂的《红光派出所为民服务手册》,扉页上是老内勤1998年写的话:“群众听不懂政策,是咱没说到位。”手册里夹着多年前的便签,记着“王大娘视力差,办身份证时多念两遍信息”。如今,罗丹给老人办业务时,总会想起这句嘱咐,把生硬的政策术语转成家常话,让办事群众如遇亲人。这种贴心的服务,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社区民警是群众身边的守护者。社区民警许茂盛入户时总爱和街坊们唠家常。他走访刘阿姨家时,看见老人佝偻着背,把沾泥的废品捆成一摞,嘴里念叨着“一斤卖三毛钱”,那模样让他心里一揪。回所后和老民警说起这事,前辈拍着他的肩膀说:“群众的难处,看在眼里就得记在心上。”后来他在所里车库角落放了个黑袋子,想着能帮老人攒点空瓶。没想到这事传开后,群众路过总会笑着递来空瓶:“给小许攒着!”这一点一滴的温暖,是红色基因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体现,让警民关系更加紧密。

薪火相传 红色信念扎根心底

为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光派出所将传承的触角延伸到校园。辖区内的重点高中和初中,成为了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阵地。每学期开学,所里的民警都会带着抗联时期的历史资料走进校园。在校园内的“英雄讲堂”,老民警讲述着解放初期民警护送师生安全返校的往事,台下学生们稚嫩的脸上写满肃穆,红色信念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在“法治讲堂”里,民警结合校园生活实际,用鲜活案例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用“同学间起冲突该如何合法解决”“遇到校园欺凌该向谁求助”等话题引入,解答孩子们的疑问,让法律知识与红色信念一同扎根心底。

在乡村,红光派出所传承多年的“炕头调解法”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红光村的田埂上,村民石二叔总爱拿着烟袋锅帮邻里划地界,“玉米挪半尺,豆子让三分”的调解嗑儿,让村里的纠纷调解成功率三年升到98%。就像二十世纪50年代老民警在群众炕头盘腿而坐,就着一盏油灯化解矛盾。

今年七月,民警李欣宇在街道上化解垃圾纠纷,一句“谁家过线请吃冰棍”逗笑众人,半小时后两家人肩并肩清垃圾的背影,正是这种传承的生动写照。在所里至今流传着“一碗热水解千愁”的典故,如今热水换成了桶装水,但“先递水、再听诉、后说理”的规矩,仍被年轻民警奉为圭臬。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红光派出所的红色基因从未褪色。400多名尚志公安民警循着这束光前行,带着前辈用过的搪瓷缸、磨破的布鞋、写满承诺的笔记本,在守护平安冰城的路上,让红色基因永远闪亮,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忠诚守护的壮丽篇章。

(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