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七届俄罗斯东欧中亚与世界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高层论坛开幕式上,“黑大发布”系列报告正式发布。由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教授负责撰写的《俄罗斯经济发展报告(2024)》对中俄经贸合作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证。
报告中提到,在逆全球化和西方制裁压力下,中俄经贸合作依旧展现出强大韧性,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44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其中中国对俄出口增长近五成,合作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俄罗斯经济发展报告(2024)》从产业、能源、环境、服务和文化交流五个方面所呈现出的合作新特征进行了逐一阐述。
产业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正通过智能制造、绿色转型推动制造业升级;俄罗斯则在资源、核能、航天等领域保持优势,积极推进进口替代。2024年中俄两国正在实施86个重大投资项目,涵盖能源装备、汽车制造、冶金化工和电子设备等领域。农业方面,双方贸易持续增长,黑龙江成为合作前沿,在种植、农机和加工环节逐步形成协作链条。但俄罗斯复杂的营商环境和法律差异仍制约部分项目落地。
能源合作稳步推进。能源是中俄合作的核心。俄罗斯是中国最大能源供应国,两国在油气、电力、核能等领域合作持续扩大。田湾、徐大堡等核电项目稳步建设,快堆技术合作进入实质阶段。双方正探索新能源和氢能合作,未来需在稳固传统油气合作的同时,加快清洁能源联合开发。
环境合作需求上升。随着经贸规模扩大,跨境生态问题更加突出。黑龙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森林管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合作机制化水平不足。未来应推动环境信息共享、跨境联合监测和绿色标准对接。黑龙江可依托科研优势,打造跨境环境监测与研究平台。
服务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跨境电商、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合作发展迅速。中国的数字经济与电商优势,结合俄罗斯的物流与通道资源,推动黑龙江跨境电商贸易额持续增长,海外仓建设加快。但仍存在支付体系不畅、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未来应推进人民币结算、建设跨境物流中心,完善合作机制。
文化交流持续拓展。人文交流为经贸合作提供民意基础。近年来,中俄在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频繁,中国已成为俄罗斯主要留学生和游客来源国。2024至2025年中俄文化年将进一步促进互信。但交流深度不够、签证便利不足仍是障碍。黑龙江可依托区位与历史优势,建设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教育科研合作和双向旅游便利化。
总体来看,中俄合作在产业、能源、环境、服务、文化等方面互补性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制度、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挑战。结合黑龙江区位优势,应推动跨境产业链升级,建设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枢纽,打造中俄高质量合作示范区。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地方经贸合作,也能发挥黑龙江在国家向北开放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为双边关系和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邵明琛|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