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过四季,守护百姓出行“生命线”

一天过四季,守护百姓出行“生命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6 16: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25日,清晨6点的牙林线北部气温只有8摄氏度。国铁哈尔滨局海拉尔工务段金河线路车间阿龙山线路工区工长张玉满套上防风外套,拉紧领口,戴好手套,准备开始今天的线路几何尺寸整修作业,脚下的钢轨已泛起冷光。

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牙林线,是沿线百姓出行的生命线,阿龙山线路工区就负责这段铁路的检修维护工作。这里地形复杂,山高路陡,年无霜期仅有86天,冬季最低气温时常突破零下40摄氏度,哪怕是八月,现在的温度也只有8摄氏度。

“早晚凉,凌晨最冷时达到7摄氏度,到了中午,又升到22摄氏度。”张玉满边说边把防风外套搭在道床边坡上,深蓝色工装后背洇出深色汗痕。

“你看这轨缝,早上还18毫米宽,这会儿缩到15毫米了。”张玉满用手比量着,指尖蹭过钢轨,烫得缩了下,“早晚防断、中午防胀,一天两头忙。”傍晚5点,气温骤降至12摄氏度。“这温差比坐过山车还刺激,早上穿棉袄,中午穿单衣,晚上又得穿薄羽绒。”他指着远处的山峦,“你看那片白桦林,叶子都开始泛黄了,其他地方这会儿可能还在过夏呢!”

在阿龙山工区的工具房里,整齐码放着适应不同温度的专业装备。线路工小陈打开自己的工具包,里面分门别类装着:保温杯、防晒冰袖、防风面罩,还有一小瓶防冻裂护手霜。“这护手霜是上个月从网上买的,其他地方的同事都笑话我,说他们还在用防晒霜呢。”他举起瓶子,标签上印着“-30℃专用”字样。

老班长鲍占春腰间的工具腰带磨得发亮,轨温监测仪、活口扳手别得整整齐齐,最边儿上挂着个按压式喷壶。“这是螺栓润滑喷剂,咱这儿早晚温差大,钢轨接头的螺栓一冷一热,丝扣容易卡涩。”他对着螺栓缝按了下喷嘴,细雾带着点矿物油的淡味散开,“南方的同行这会儿正给钢轨浇水降温呢,咱倒好,得给螺栓丝扣‘松松筋骨’——温差晃得勤,不常润滑,真要调轨缝时拧不动就误事了。”

暮色渐浓时,工人们回到工程车,柴油炉上温着的饭盒飘出热气。张玉满摘下面罩,露出被寒风吹得通红的脸颊,掏出手机给女儿发了张照片:自己穿着厚厚的冲锋防寒服。“闺女总说我像北极熊,其实我这是‘四季装’。”他笑着滑动相册,展示着不同季节的工作服——夏天的黄色短袖、秋天的防风外套、冬天的羽绒大衣。

晚霞里,工人们的黄色防护服在钢轨上闪烁着荧光,宛如跳动的火焰。大兴安岭的山风裹着寒意掠过枕木,钢轨在余晖下静静延伸,这群穿着“四季装”的守护者,正用脚步丈量着钢轨,守护林区百姓出行的“生命线”。

(徐鑫|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