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绸带系深山:小站情暖采山客

绿色绸带系深山:小站情暖采山客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2 13: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17日,伊勒呼里山秋意渐浓。9时许,瓦拉干站站台上,站长毛兴华一边帮“采山客”搬运“山货”,一边和他们热络地聊着天。“每年‘采摘季’他们都会来。起初,看他们手提肩扛着装车十分费力,不忙的时候,我和车站的职工便会帮他们装车,时间久了,很多人都成了朋友。”毛兴华介绍道。

瓦拉干站长毛兴华帮助“采山客”搬运山货。

瓦拉干站是加格达奇车务段管内四等站,地处伊勒呼里山北麓,“瓦拉干”在鄂伦春语中意为“向阳多坡”。随着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越来越多的居民陆续走出大山,这座小站也告别了曾经的喧嚣,重新归为沉寂。不过,随着林下经济的兴起,每到夏秋之际,瓦拉干站总会因漫山遍野的山珍重新焕发生机。蓝莓、榛蘑、山葡萄在密林间藏不住诱人的光泽,吸引着像张德柱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采山客”。

“3年前第一次来,揣着500块钱就敢闯深山。”3年前张德柱刚从贵州六盘水的大山里出来,听同乡说大兴安岭的山货能换钱,便背着帆布包挤上了绿皮火车。初到瓦拉干时,他对着连绵的林海犯了愁:“找不到住的地方,进山就像闯迷宫,采来的山货烂在手里都卖不出去。”​

瓦拉干站站长毛兴华目送列车驶离。

当时是毛兴华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这位大兴安岭土生土长的小站人记得,那天降雨过后天气格外冷,张德柱在站台角落里啃干馒头,冻得直搓手。“都是讨生活的人,能帮就帮一把。”毛兴华不仅联系了镇上闲置的农家院,还托林区的老伙计给张德柱找了向导,甚至帮他联系了山下的收购点。如今,张德柱的“采山队”已从孤身一人发展到十多个老乡,每年准时来赴这场与大山的约定。

如今,随着林下经济发展兴旺,小站周边渐渐热闹起来。加格达奇的冷库、塔河的加工厂、阿木尔的电商直播间、漠河的快递驿站等构成了一条从山林到市场的产业链。“现在我们下山就能交货,现金结算,不用再背着几十斤重的山货跑断腿。” 张德柱感慨道。

9时51分,6246次列车的汽笛声刺破山谷的宁静。车窗里,张德柱和工友们隔着车窗向站台挥手,毛兴华也笑着扬起手臂。这列绿皮火车像一条绿色的绸带,一头系着深山里的生计,一头连着山外的世界。​

站台上的秋风带着松针的清香,毛兴华望着列车消失在钢轨的尽头。他知道,当明年山珍再次成熟时,这些熟悉的面孔还会回来,而这座小站的故事,也将在采山客的脚步声里,继续生长出对繁华的期盼。

(李杨 王艳龙|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