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寒地高铁:普速线路工的“跨界守卫”

十年坚守寒地高铁:普速线路工的“跨界守卫”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1 0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18日凌晨1时,哈齐高铁沿线,4台手持内燃捣固机的嗡鸣划破深夜的寂静。中铁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齐齐哈尔工务段齐齐哈尔线路车间维修一工队的9名职工正俯身作业,60斤重的机具在他们手中上下震动,将轨枕底部的道砟夯实。这是哈齐高铁开通10年来,这个特殊班组无数个“天窗”作业的寻常一夜。作为全国少数由普速铁路线路工承担高铁养护任务的团队,他们用十年坚守,把客货混跑的3公里干线,修成了高寒高铁线上的“标杆线路”。

特殊的战场:普速人守护高铁线

2015年8月,我国最北高寒高铁哈齐高铁通车,同年,为方便老城区百姓出行,运营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一路向北,从齐齐哈尔南站延伸至齐齐哈尔站,而这段引入高铁进站的3公里客货列车与高铁共用的正线,成了维修一工队的“责任田”。

“别人是专业高铁工务班组,我们是普速线路工跨界守高铁。”工长徐凌记得,刚接手时全班组心里都没底,要想让高精尖的动车组同时在跑普速列车和重载货运列车的线路上平稳运行,这个班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线路特殊,作业时间更特殊。高铁“天窗”作业只能在凌晨1时到4时开启,而班组还得负责普速线路的养护,只能实行“弹性工作制”。“每天上岗时间不固定,忙的时候一天返岗两三趟是常事。”徐凌说,8月18日这天,职工们17时下班后,23时就得再返岗,开班会、清点工具,确保凌晨0时40分准时开工。

较真的坚守:60斤机具与“一分钟”标准

“头灯照出去,只能看到前面工友大衣上反光的白条,还有机具微微发蓝的尾气。”凌晨1时30分,刚换下捣固机的线路工张乔亮摘下被白烟熏得发黑的面罩,眼睛通红。他说,4台机器8个人轮番上阵,每根轨枕下的捣固时间不能少于1分钟,这是铁打的标准。

60斤重的捣固机,作业时需俯身端起,反复将震动镐头插入轨枕底,相当于每分钟做数十次负重弯腰。26岁的刘国旗是班组最年轻的职工,5分钟操作下来,汗水已浸透工装。"哪怕再累,作业指导书的每一条都得较真。"他边说边习惯性地左、前、右三方确认无车,才走向道岔区域。

为了让有砟线路达到高铁标准,他们想出的笨办法是“勤能补拙”:高铁开通10年,班组作业量翻了一番,重点地段加密盯控,降雪时24小时轮守,道岔整治精度精确到毫米。张乔亮笑称,一个天窗下来每人平均要操作机具45分钟,“累得回家倒头就睡,连睡前刷手机的习惯都戒了”。

十年磨一剑:把“特殊”做成“标杆”

凌晨2时20分,道岔综合整治完成,职工们扛着机具快步走向通道门。按照计划,当天11时他们还要返岗,参与站场其他线路的集中维修。这样连轴转的节奏,他们已坚持了10年。

10年间,寒来暑往,这个由普速线路工组成的团队,硬是在客货混跑的复杂线路上,实现了高铁运行零事故。10年间,从摸索着高寒有砟线路养护标准,到形成可复制的“天窗作业规范”,他们用坚守把“特殊”熬成了“标杆”。

"哈齐高铁跑了10年,我们也较了10年劲。"徐凌望着远处渐亮的天际,钢轨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就想证明,普速线路工也能养好高铁线,这个班组,就得是标杆。"

此刻,钢轨延伸向远方,如同这群铁路工人的坚守,在高寒大地上刻下最坚实的印记。

(刘杨|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