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学院:深耕中俄教育交流沃土 擦亮“向北开放”新名片

黑河学院:深耕中俄教育交流沃土 擦亮“向北开放”新名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8 08: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黑河学院校史馆,一幅朱付占、付中凤两位老师创作的油画生动再现了1958年学校初创时的场景:师生们在低矮平房中既教书育人又挥汗建设,勾勒出边疆教育的创业初心。这幅画作承载了黑河学院67年的奋斗历程,也彰显了其作为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本科院校,肩负扎根祖国边疆育人的责任与使命。依托区位优势,黑河学院主动融入国家“向北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创新人才培养、丰富人文互动和前瞻性国际布局,擦亮了边疆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金字招牌,为中俄教育文化合作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独特力量。

黑河学院校史馆内展现建校场景的油画

从俄语专业到中俄合作办学项目,黑河学院持续扩大对俄教育交流规模。学校聚焦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和中国(黑龙江)自贸区建设需求,以培养对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用“俄语+”引领学科建设,构建中俄合作办学的核心优势。该校独创“专业+俄语+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涵盖涉及外语、计算机、美术、音乐、体育和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六大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项目采用“4+0”模式,引入俄罗斯教材、教学计划、师资和核心课程。学生通常在第一年学习俄语,每周2-4学时,因专业而异,为跨境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据了解,学校拥有全国首批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及留学培训基地,2024年派遣超300名学生赴俄罗斯高校攻读学位。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张雪梅分享道,学校外教可实现“通勤教学”,上午授课后下午返回俄罗斯,部分外教子女甚至入读中国地方中小学,展现了深厚的跨国情谊。“当前我们对外教育交流的发展方向与《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三年行动计划相契合,未来将持续助力打造龙江教育生态圈。”校团委书记姜辉说道。

黑河学院十个“第一”的教学成就

黑河学院充分发挥中俄边境地缘优势,构建中俄青年交流新高地。学校与阿穆尔国立大学、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等俄方高校深度合作,共建“中俄创意设计联盟”“青年创业中心”“旅游教育中心”等平台,推动文化、艺术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融合。其中,“携手青春·共享阳光”中俄大学生交流大会持续举办十二届,2024年更升格为中俄文化年国家级重点项目,成为两国青年交往的标杆性品牌。

黑河学院中俄学生一同包饺子

“我们很重视对留学生进行中文学习和中华文化的培养”正如张雪梅处长所说,为激发青年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与兴趣,黑河学院以孔子学院、文化体验营等为载体,不断丰富中俄青年文化互动形式。来自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印度等国家的留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中国茶艺、太极、书法、扇子舞、诗词赏析等课程。同时,中方学生亦赴俄进行短期艺术实践与专业学习、文化研学。人文交往不断深化,增进了青年一代的理解与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黑河学院举办的中俄学生活动相关图片

2007年,该校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运行至今,曾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2024年,学校又联合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国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是黑龙江省在白俄罗斯境内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这所孔子学院仅用一年便完成获批、授牌、接盘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成为中国文化在东欧青年群体中传播的新高地。这一系列举措推动着青年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与国际传播力的协同提升。

目前,黑河学院以“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为目标,正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版图。学校与马来西亚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加大对中亚五国留学生招生,并牵头成立中俄创意设计联盟(涵盖72所高校)和中俄图书馆联盟,巩固了学术与文化枢纽地位。学生工作部部长郑羽表示,学校因生源快速增长面临基础设施“幸福的烦恼”,折射出其日益提升的影响力。未来,学校计划增设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项目,联合俄罗斯高校共建实验室,推动“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为中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学生观看黑河学院合作高校墙(摄:刘锡蕾)

黑河学院的成就与国家“向北开放”战略和教育对外开放政策高度契合,彰显了边疆高校的独特担当。从融入课程的对俄交流元素到与白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高校共建合作平台,黑河学院依托区位优势,真正做到了以区域优势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为中俄青年搭建沟通桥梁。这所边疆高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中俄边境上绘就一道靓丽风景线,持续为龙江全面振兴和中俄教育文化交流注入新动能。(刘思宁 贺一然 刘锡蕾 |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