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45米”的青春高度

攀登“45米”的青春高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1 16: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0日15时整,炽热的阳光依然炙烤着大地,将滨洲铁路线701公里处的顺河站通信铁塔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色。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电务段海拉尔通信车间一工队的工长袁野正专注地攀爬在铁塔上,汗水顺着安全帽边缘滑落,他一丝不苟地检查着通信设备的每一个部件,确保铁路通信通道的稳定运行。

通信铁塔作为铁路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高耸的铁塔构成了铁路通信网络的骨干,确保列车与各站点之间的信息能够实时、准确地传输。一旦通信信号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列车与车站之间的联络不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通信完全中断,进而对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今年是袁野参加暑运的第10年,他背着工具包,一边全神贯注地攀爬,一边小心翼翼地挪动着两条安全锁扣。铁塔连接处的角铁非常锋利,稍有不慎就会划破工作服,甚至划破作业人员的手臂。经过20分钟的攀爬,成功抵达铁塔顶部。在不足3平方米的圆盘平台上,他固定好安全带锁扣稍作休息,随后跪坐在馈缆连接处,拆除老化破损的防水胶带,并重新进行防水处理,直到密封彻底。紧接着他缓缓站起身,移动到护栏边缘,身体微微前倾,开始精准地调整天线俯仰角数值。

受风力影响,塔身在风中微微晃动,汗水不断从他晒得发红的脸颊滑落,但他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双手,将天线从3度精确调整到5度后立即锁紧。在每年暑运来临前,袁野和工友们都需要头顶炎炎烈日,定期攀爬这些相当于15层楼高的铁塔,检查天线设备、测试信号强度、排除各类干扰,用专业与坚守确保每趟列车都能与各站点间保持畅通无阻的“对话”。

回想起2014年,24岁的袁野离开兰州交通大学的校园,来到海拉尔电务段,自此开启他的通信生涯。他清晰记得第一次独立作业时,仰望45米长梯时,双腿发软、头晕目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他已记不清为征服高塔反复攀爬了多少次,汗水与坚持早已刻入骨髓。如今,45米的铁塔在他眼中变得渺小,塔尖仿佛触手可及,那里挂满了他追逐梦想的烙印,如同远方光芒中的灯塔,镇定着一颗颗躁动的心。

巡检铁塔是一项考验作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活儿。据袁野介绍,通信铁塔沿铁路线路两侧建设,平均每6公里左右一座,管内沿线地处山岭风口,田野、沼泽、湿地等空旷区域的高塔常吸引鸟群筑巢,其中铁丝等条状异物易干扰无线信号收发,需定期执行“小鸟搬家”和清理垃圾任务。

“维护铁塔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作业人员需在极端环境下克服多重障碍”。由于地处内蒙古东北地区,冬季铁塔表面常结冰,极易失足增加攀爬风险;加之暴雨、狂风等灾害易引发铁塔倾斜、地基塌陷等问题,因此这项工作便要选择身体素质好、技术精湛、应急能力强的人员,在夏季制定周密计划,以应对突发情况和长期攀爬的体能消耗,每一次攀爬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的磨砺。

“工长,等一下,你身后铁塔外侧有一个编织袋卡在塔身连接处。”袁野下塔时对讲机里传来防护员王磊的声音。他转过头探身观察,很快锁定编织袋位置。只见他迅速调整安全带,屈膝蹬住直径不足十厘米的球笼横杆,双手紧抓角铁,凭借灵活的身姿,像一只矫健的猿猴般轻松通过狭窄的球笼空隙,脚步缓慢地移动到塔身另一侧,上身微微前倾,伸出右手将飘荡的编织袋拿下来,顺势装入随身携带的工具包中。

从刚参加工作的青涩小伙,到如今独当一面的工长,袁野在 45 米的铁塔上,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与担当。那高耸的铁塔,是他人生中坚守的高度,也承载着他对铁路事业的热爱。每一次登顶,眺望远方飞驰的列车,他的心中都充满了自豪。

(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