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满洲里国门边境铁路线上,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工务段探伤工宋波和他的工友们顶着冷风,推行着几十公斤重的钢轨探伤仪艰难的缓步前行为钢轨进行“体检”,以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满洲里站是国际车站和客货一等站,承担着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的铁路业务。在这个特殊的通道上,有一对夫妻“神探”,他们是海拉尔工务段满洲里探伤工区工长宋波和妻子王文惠。他们共同肩负着铁路设施探伤的任务,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条关乎国门大通道的畅通与繁荣的铁轨。
8时许,西伯利亚寒流经过满洲里国门席卷着整个边境小城,当天最低温度-20℃,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站在一眼可以望见中俄两国国门的铁轨上,自豪感油然而生。像往常一样宋波和工友把探伤车抬上铁轨开始作业,七八十公斤重的探伤仪器要抬上抬下多次。
宋波的作业区间是从满洲里火车站到“中国北大门”满洲里国门这条特殊通道上。这里的铁轨不仅承担着中俄两国之间的原油、煤炭、集装箱班列等运输任务,还是保障机车出境的安全的重要通道。因此,宋波和工友们的工作责任重大,他们需要确保每根铁轨都安全无患。在极寒的天气下,铁轨的金属热胀冷缩更为明显,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引发断轨事故。因此,冬季是铁轨探伤工作最紧要的时期,一刻也不能松懈。随着国货量的增加,宋波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铁轨外部的损伤能看到,但是金属内部的一些微损伤肉眼发现不了只能通过声波探测,然后根据显示屏上的波形振动幅度来判断是否存在裂纹。”宋波说。探伤工作需要采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和手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钢轨进行定期“体检”。这个过程需要严格而细致的操作,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种钢轨病害,并根据钢轨的伤损情况及时采取整治措施。宋波形象的比喻自己的工作就像医院给病人做B超一样,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今年41岁的宋波已经从事了20多年的钢轨探伤工作。从最早的手杖式探伤仪、仅靠听铁轨反射的报警声判断铁轨内部伤损的笨方法,到现在使用新型探伤车,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超声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的数字化设备,宋波见证了中国铁路探伤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夏天烈日下还是冬季寒风中,宋波和工友们都需要对铁轨进行仔细的检查。夏天紫外线强,冬季寒冷,但他们都毫无怨言地坚守在岗位上。他们负责的是国际线路,每天有很多客车、货车和国际列车从这里通行。如果这些列车在中方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能为国家守护钢轨的安全,保障生产,宋波感到特别自豪。
宋波的妻子王文惠也是一名探伤工。她主要是为出国机车内部设施进行探伤。和宋波推车探伤不同,机车探伤的零件多,王文惠常常要猫腰工作几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她仍然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天下班后细心的丈夫会主动承担起家务,让她好好休息。夫妻俩都是做探伤工作,话题自然离不开探伤。家里也成为讨论工作的地方,夫妻俩会一起讨论典型的探伤案例,也会交流一些技术经验。在丈夫的指导下,王文惠多次解决了设备问题。
上午9时许,一列载满集装箱的中欧班列缓缓驶来。“国际列车三接近,现场防护员明白!”对讲机里传来列车接近的消息,此时在防护员的指挥下,宋波他们下道列队接车。不远处的满洲里国门之上,五星红旗在朝阳的照耀下格外鲜艳,看着中欧班列在自己探伤过的线路上安全驶出国门,宋波和他的工友们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看似平凡的探伤工的工作,实际上责任重大,夫妻俩在管辖的线路上多次及时发现设备安全隐患,截止目前,满洲里国门大通道已实现安全生产24000天。(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