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铁路和社会联系的桥梁

做铁路和社会联系的桥梁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04 16: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小武啊,明天周末来这吃午饭吧,炖排骨!”“行,李大爷,两个星期没去,我都想您了,正好开春了,我去给您擦擦玻璃,打扫下卫生。”3月3日傍晚,刚一下班樊双武就接到了大庆市安康养老院李大爷的邀请电话,樊双武多年的志愿服务让养老院的老人们把他当成了自己孩子一般,做啥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作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大庆工务段的“学雷锋标兵”,樊双武成了铁路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从“铁路工务黄”到“志愿红”,58岁的樊双武,用17年来心怀大爱、扶贫济困,赢得了单位职工和大量社会群众的喜爱。

樊双武是大庆工务段探伤车间一名探伤工,2006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参加了大庆义工联盟,后转入大庆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的17个年头,是他与30多名孤患病儿、20多名孤寡老人的真情故事,是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真实写照,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爱心小武”。

十七年前一次偶然机会,樊双武参加了义工协会组织的助老活动。活动结束后,那些孤寡老人的孤单的身影一直在他脑海里萦绕。从此,他决定加入其中,奉献一份自己的爱心。2008年,他得知大庆站家属楼有位80多岁的李景芬大娘,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他周末便抽空过去看望老人,给她洗衣服,为她做好一天的饭菜。老人虽然说话吃力,但每次她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逢年过节,樊双武和媳妇都包好饺子给大娘送去,看着她幸福的样子,他们两口子感到由衷地欣慰。两年后的春天,老人去世前,拉着樊双武的手不停流泪,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对他说,那种不舍和依恋,完全是老人对自己的儿女才有的。那时的场景,永远地铭记在樊双武的心中,也是从那时起,他就没有停下过对孤寡老人的照顾。

有的老人把樊双武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周末看不到他,就念叨:“小武啥时候来啊?”有的老人爱吃蘸酱菜,樊双武每次都买最新鲜的菜带去。李阿姨的鞋不合脚,他跑遍了附近的商场和市场,为老人们买到穿着适合的鞋。杨大爷当过兵,战争时受过伤腿脚不利索,他便给老人剪指甲,为老人按摩捶腿,打水给老人泡脚。同时,在安康老人院、心连心托老所和如家托老所等处,也都有他的“父母”。每次分别,老人们问的最多的话就是“孩子,你还啥时来?”字字句句饱含着期待。

初做志愿者时,樊双武的孩子还在上中学,如今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却把自己更多的爱心献给了那些更需要关爱的孩子。十五年里他成了全市6所自闭症学校和1所孤儿院的常客。为帮助患病孩子健康成长,他经常到自闭症学校教孩子们穿衣服,学认字,学说话,有时一个小小的动作,孩子们都要学上十几天,但樊双武不气馁,把节假日的休息时间都放在了孩子们身上,耐心地教,直到他们学会为止。他还经常给孩子们送去生活用品,时间长了,这些孩子把他当成了最好的伙伴儿,只要他来,孩子们就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快乐地成长着。

2019年,樊双武加入了志愿者协会的救援队工作,从事各种应急救援工作。特别是从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他和大多数志愿者一样,参加各项防疫、消杀、宣传等等工作,只要赶上休息日,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虽说铁路探伤工工作十分辛苦,每天在野外要走10多公里路,回家后累得浑身像散了架般难受,但疫情期间他像安了发条一般,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在抗疫一线度过。虽然妻子身患乳腺癌,多年以来靠着药物支撑,但为了支持他,主动承担下所有家务。妻子心疼他,劝他周末在家好好休息一下,但一想很多人需要他,樊双武只能带着对妻子的歉意,立即出发去参加活动,多年来风雨无阻,义无反顾。

疫情防控最严重的时候,樊双武参加社区防控站岗306小时,消杀15小时,应急救援奉献9小时。有人不理解:“你花那么多钱、牺牲那么多休息时间去做好事,你图啥呢?”樊双武憨厚地笑笑:“不图啥,我不但是铁路职工,也是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做点贡献是应该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身在难处的人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樊哥,我媳妇检查出肝部血管瘤,你说我可怎么办啊……”“别着急,我也有这个病,我帮你们赶紧办住院。”去年春天,刚下班回到家的樊双武接到工友李新平电话,外套都没脱就赶紧穿鞋奔着李新平家赶去。一年之内,他帮助李新平爱人办理住院四次,直到病情转好才算松了口气。在单位里这样的求助,樊双武每个月也要接到几个,每次他也都义不容辞,承办到底,工友们都喜欢他,还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参加到了他所在的志愿服务队。

今年的“雷锋日”和“3.15绿丝带文明出行”活动又要开始了,他每年都会提前去为过往行人发放传单,给出租车司机发放手套,为环卫工人送去毛巾等用品。即将到了退休年龄的樊双武,不仅在单位里是个大家公认的“热心肠”,在社区里也早已经变成了“名人”,谁家有啥困难,他随叫随到,邻居的水管堵了、水阀坏了、窗户玻璃碎了,他准会到场帮忙。面对人们的感谢,他只是笑笑说:“我就是铁路和社会联系的桥梁,只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这就足够了!”(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