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火车体检的“神探王”

在光线微弱、密不透风的工作间里,借着紫色的光,王振君戴着防护眼镜,手拿放大镜,仔细辩认一条亮线,额头渗出的点点汗珠在光的映衬下闪闪发亮。他是三棵树车辆段检修车间转向架班组副工长王振君,今年50岁,中共党员,从事探伤作业的质量检查把关工作,工作30年来,拦截裂纹故障3000余件,为旅客列车行车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给火车体检的“神探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7-23 15: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光线微弱、密不透风的工作间里,借着紫色的光,王振君戴着防护眼镜,手拿放大镜,仔细辨认一条亮线,额头渗出的点点汗珠在光的映衬下闪闪发亮。他是三棵树车辆段检修车间转向架班组副工长王振君,今年50岁,中共党员,从事探伤作业的质量检查把关工作,工作30年来,拦截裂纹故障3000余件,为旅客列车行车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1991年,高中毕业的王振君从事探伤工作,探伤工作是利用探伤机对车辆配件是否存在裂纹进行检查,对客车行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开始探伤工作时,在裂纹的判断上,他常常叫不准,个性要强的王振君暗下决心:绝不能在我手上放过一条裂纹。探伤配件过程中,发现疑似缺陷时,他都会仔细打磨,细致复探,有的配件甚至进行三、四遍确认,王振君边干边学边积累经验,半年后,他掌握了缺陷性质判定方法,能迅速通过磁痕形状精准判断是裂纹还是伪痕,从探伤一个件15分钟,到现在探伤一个件仅用2分钟。

经过多年的探伤作业磨练,王振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慧眼,任何微小和死角裂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2001年的一天,在对CW-2型转向架的摇枕吊杆进行探伤检查时,他发现,吊杆的两端螺纹处有很多污垢和杂质,王振君用钢丝刷、扁锉对配件进行二次除锈,他一圈一圈仔细清理螺纹扣里的杂质,直至露出金属本色,上探伤机,浇磁悬液,充磁,一套程序下来,他发现了一条20毫米的裂纹,这个容易被人遗漏的裂纹被他的火眼金睛发现了,消除了客车潜在安全隐患。

2004年,王振君担任转向架班组副工长,负责探伤作业的质量检查工作,他深知每一条细小的裂纹都会给客车行车安全埋下安全隐患,他将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认真把关每一个配件的探伤质量。一次,一名探伤工在对转向架摇枕吊轴进行探伤时,在轴身上看到一条长约100毫米的纵向磁痕,用手轻轻擦去表面磁悬液,磁痕亮线就消失了,他以为是轴身常见的划痕,王振君看到后,用角磨机对其表面打磨,发现这条线越磨越明显,于是果断判断这是一条疲劳裂纹。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保证了列车运行安全,更是给身边职工作出了榜样。

“我是党员,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把好客车安全关。”在支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会上王振君坚定地说。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王振君更是在实际工作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党员的初心使命为客车安全保驾护航。暑运期间,他检查车钩、钩尾框、制动梁端轴等配件探伤37种,达1000余个,大家都叫他火眼金睛的“神探王”。(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