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3月25日电(余征)“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这是我在这次全民抗“疫”战斗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疫情暴发,众志成城,一个个舍生忘死的身影勇敢逆行。他们不是与生俱来的超级英雄,他们就是你我身边的平凡人,怀揣着一颗颗仁爱之心,汇聚成不平凡的战“疫”之力,共同为我们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这其中,尤其使我动容的是“警医家庭”。
一个是“天使白”,一个是“公安蓝”,医生和警察,虽处于不同岗位,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却以共同的方式并肩作战,共赴战场。一个个“警医家庭”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泪目。
在战“疫”宣传期间,我接触的第一个“警医家庭”是巡(特)警支队的郑文龙夫妇。当我采访郑文龙时,这个憨直的汉子挠着头说:“大家都是这样工作,没啥好说的。”在我的追问下,工作间隙,他给我讲述了这个春节他们一家三口分隔三方的故事。作为特警,郑文龙与战友开展了一系列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训练,并配合相关部门转运隔离人员;他的妻子王明明一直坚守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的隔离病房内,我只能通过电话对她进行采访。可就是这样的采访,也时常会因为王明明要诊治患者而中断,在电话的这一端,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工作节奏的紧张和忙碌。 当和王明明谈到家庭,仿佛瞬间触碰到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哽咽着告诉我,从大年初一她就投入到抗击疫情一线,一忙就是几昼夜,只能把刚刚20个月的孩子送到外婆家中,托付给老人照看。
王明明通过微信给我传来了她在日记中写给孩子的一段话。“孩子,像今年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我们以后还会遇到,你一定会有很多埋怨,很多不解。但作为医生和警察的孩子,这是你必须接受的现实,希望你在未来的成长中,能够慢慢体会爸爸妈妈的使命和责任。此刻,妈妈想对你说,未来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职业,都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2月4日,《人民公安报》第3版,以《抗“疫”一线的冰城警医“夫妻档”》为题刊发了我的这篇报道。我将这篇报道的照片拍了下来,发给了郑文龙,算是给他们一家的一份礼物,对他们坚守抗“疫”一线的礼赞。郑文龙给我回了一个特警队员敬礼的表情,这是属于公安民警自己的专属表情,也是这些常年坚守一线、不善表达自己情感的糙汉子们唯有的感谢方式。
3月2日,为了报道道外看守所疫情防控工作,我认识了另一个“警医家庭”——道外看守所辅警苑鑫亮和妻子刘子钰。
看守所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把疫情阻断在高墙之外,自看守所实行封闭管理起,苑鑫亮在封闭区一干就是两个月。他的妻子刘子钰是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随援鄂医疗队于2月23日抵达孝感市。夫妻俩都冲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只有晚上才能抽空通过视频唠唠家常。苑鑫亮告诉我,当他看到妻子疲惫的表情和脸上口罩的勒痕,真的很心疼。他说:“明明想说的有很多很多,但是话到嘴边,就只剩下、也只能剩下一句——‘照顾好自己,疫情过后,我们一起回家’。”
听他们讲述的故事,我几次落泪,因为,我的小家也是一个“警医家庭”。疫情发生后,我在单位坚守宣传阵地,以笔为刃,宣传一线民警奋战中的感人事迹,妻子参加第六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孩子只能送到爷爷奶奶家。每次与妻子微信视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哭,还是在笑。但我知道,我和妻子的坚守,可以换来更多人的团聚,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
3月22日下午,我省第六批、第七批援鄂医疗队233名医护人员乘机顺利返回哈尔滨,我的妻子于海英也在飞机上。因为身肩采访报道任务,此时我也来到了机场。当看到飞机落地的那一瞬间,我那颗悬了33天的心,终于放下了。
“余征,我在这里!”当妻子走出机舱,她一眼就在人群中发现了我。看到她脸上洋溢着笑容,我的眼前瞬间竟有些氤氲,无法第一时间奔向她,我只能挺身、立正,远远地朝着这个日夜魂牵梦绕身影——“敬礼!”
从飞机落地这一刻算起,妻子要集中休整14天后才能回家。我们约好,等真正团聚了,我和女儿要亲手给她包她最爱吃的三鲜馅饺子,为我们最爱的人补上春节那顿年夜饭。
大国、小家向来都是一个整体,疫情面前尤为如此。我坚信,只要一个个小家甘愿付出、每个中国人都“各守其职”,就会汇聚起强大的力量,让我们赢得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完)
责任编辑:王玉珠
(余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