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塔“舞者”的青春守护

高塔“舞者”的青春守护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3-22 17: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月20日,牡丹江电务段高铁通信工长于源带着3个通信工乘车赶到距牡丹江市50公里的威虎山脚下。他们要对威虎山岭东隧道口哈牡高铁9号通信基站,以及基站旁45米高的通信铁塔进行巡检。

于源的工区负责管内有通信铁塔28座,这些通信铁塔负责哈牡高铁动车组运行时的信号指令传输,为了保证哈牡高铁运行安全,近期,随着复工复产客流增加,哈牡高铁动车组列车逐步恢复开行。于源和伙计每周都要对通信铁塔进行巡检。

铁塔大多在偏僻的山区,驱车前往通常需要一个多小时,进山路况较为恶劣,偶尔车辆还会陷进未融化的积雪里。所以每次检修前他们都要提前三个小时出发。

工程车在离山脚还有一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于源和工友们跳下车,带好口罩,背着安全绳和工具,步行向山顶走去。

初春3月,牡丹江的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山上风大,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于源说:“深山的积雪非常厚,融化的晚,这时候上山更要要注意,尽量穿防滑鞋,用拐杖,防止打滑或者摔倒,保证安全。”

这个阶段的气温昼夜温差大,铁塔天线的螺丝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会变松,变松以后天线角度会发生偏移,偏移的话会对通信网络的覆盖造成一定的影响。他们的日常的检修可以在白天爬塔,遇到更换设备零件的时候,就只能等到凌晨的“天窗”点,设备断电才能工作。  

 队伍艰难行进了半个多小时,还差最后一段陡峭的山路,几个人手脚并用爬上去的。

30岁的于源,是工队里的“大哥”,登塔任务危险性大,他独自担起了上塔巡检任务。背好工具包,系好安全绳,“全副武装”的于源攀上了窄窄的直梯。铁塔上无遮无挡,强劲的山风狠狠地打在了他的身上。从下往上看,只见一个健硕的身躯在狭小的安全围栏里向上缓缓挪动。

爬到10多米高时,于源挂好安全绳,靠着安全围栏稍作休息。塔下辅助作业的通信工王炎鑫提醒他注意安全。“没问题,能坚持住。”于源在对讲机里喘着粗气回应着。他一鼓作气攀上了塔顶,挂好安全绳后,拿出工具开始检测通信设备。

爬塔考验的不仅是体力也包括毅力,“一个熟练塔工攀爬一座塔需耗时10分钟。如果穿太厚了,太臃肿的话,这个爬梯不好爬上去,它的甬道比较窄。爬的时候不冷,直冒汗,在上面作业的过程中就会吹得非常冷,上面风特别大。整个脚都吹麻木了,下来又是一身汗。

“在高处,要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不能向下看,向下看会头晕。因为塔很高,也不能向上看,向上看时会觉得:塔在动,云也在动,一下子就天旋地转了。”于源刚开始开始学习爬塔的时候很怕高,以为有恐高症,经过专业培训与心理辅导后,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他笑言现在在塔尖起舞都没有问题,“怕高很正常,因为没有去尝试。”

“我在检修高塔设备的时候,有时候很苦很累,但看见下面通过的高铁列车,我就又觉得非常骄傲,很多人能够乘坐我们的“白色闪电”平安回家,我就觉得我的工作是值得的。待到疫情结束,山花烂漫之时,塔尖上的风景将会更好。”于源笑着说道。(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