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志市的车水马龙间,一抹藏蓝身影始终以精准的手势指挥着交通秩序,他就是尚志市公安局交管大队尚志中队吕建伟,也是全局最年轻的手势教官。从初出茅庐到独创“三维培训法”的业务标杆,从街头巷尾的疏堵保畅到危急时刻的暖心救助,这位90后辅警用三年时间诠释了“小岗位也能有大作为”的深刻内涵。在他的指尖下,交通手势不再是机械动作,而是连接民心的“平安密码”。
淬炼“指尖功夫”从新警到教官的成长之路
在车流中,吕建伟的指挥手势如行云流水,这背后是数千次反复练习的积累。三年前他刚入警时,面对12种标准交通手势,他白天跟着老民警实地学习,夜晚对着镜子逐帧纠正动作。“停止手势手臂必须伸直90度,差1度都可能影响指令传达。”为掌握这个细节,他用直尺测量手臂角度,连续一个月每天练习200次。
凭借这股较真劲,他迅速成长为队内业务骨干。他担任手势教官后,创新推出“理论+实操+纠错”三维培训体系,编制图文手册标注32个发力点,制作示范视频细化面部表情配合;实训中采用“一对一纠正+分组模拟”,针对“转弯手势幅度不足”“停止手势手臂未伸直”等问题,亲自演示正误对比,强化学员理解。同时,设计12类实战场景,模拟高峰拥堵、恶劣天气等复杂情景,组织学员在车流中完成手势指挥,课后复盘分析、逐人提出改进建议。在他的指导下,学员手势规范率提升40%,多人获评手势标兵。
破解“转化难题” 让培训成果在街头落地
在吕建伟看来,交管工作不仅是一个体力活儿,更是一个脑力活儿,唯有勤思善考、持续创新才能适应现实工作需要。“课上学得好,岗上不会用,说明教学没到位。”面对培训成果与实战脱节的痛点,吕建伟推出“师带徒教、集中学习、案例教学”三维模式。在每周的“手势课堂”里,他带着学员在车流中实战演练,用激光笔实时纠正手臂角度;每月末的案例复盘会上,通过监控回放剖析“因手势模糊引发剐蹭”等典型案例,提升学员交通指挥手势的规范性。针对雨天指挥难题,他总结出“慢动作手势+眼神交流”工作法:手臂摆动速度降低30%,配合点头示意,使司机清晰接收指令。今年夏天暴雨期间,学员运用该方法在城市道路拥堵点将通行效率提升40%。
针对部分学员手势僵硬、与车流节奏脱节等问题,他连续3天现场带教,从站姿、手姿力度到节奏把控逐项指导。在他的认真指导下,学员指挥能力显著提升,所在岗点的拥堵时长大幅缩短。如今,“每周一研、每月一评”已成为大队传统,形成“师傅讲技巧、徒弟提疑问、领导评优”的闭环机制,带动辖区事故率同比下降。
传递“平安温度”疏堵保畅与为民服务双线并行
每天早7点,吕建伟总会提前出现在学校护学岗。他独创的“潮汐式”指挥法,根据车流量动态调整手势频率:上学高峰期采用快速“直行通过”手势,放学时段则放缓节奏配合家长接送。三年间,该路段从拥堵时长10分钟到道路畅通状态,实现“零事故、零投诉”。
严寒中的坚守更显担当。2024年冬夜,-30℃的低温导致一辆外地货车刹车冻结,吕建伟顶着寒风通过对讲机协调修理厂。当司机递上感谢信时,他说:“保障道路畅通,是我的本职。”这样的场景,在他的本执勤日志里记录了多次。
服务群众同样温暖人心。今年夏夜,一位母亲抱着高烧儿童在路边求助,吕建伟和同事立即用警车开道,协调沿途岗点开启绿色通道,仅用5分钟就将孩子送达医院。事后,家属送来锦旗,他说:“换作任何同事都会这么做。”他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承诺。
在吕建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三件“宝贝”:磨出毛边的手势教学手册、记录多次救助的执勤日志、装满群众感谢信的铁盒。这些物件见证着他从青涩新警到业务标杆的成长,更镌刻着一名基层辅警对“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深刻诠释。正如他常说的:“交通手势连着民心,我要让每一道弧线都传递平安的温度。”在尚志市的街头巷尾,这位年轻的“手势教官”正用指尖的力量,书写着尚志公安人的忠诚与担当。(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编辑:周慧颖 通讯员:马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