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开启智慧农业新征程

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开启智慧农业新征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7 10: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及智能装备与农业跨界融合,形成智慧农业给黑土地带来新的生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全力以赴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坚持用好数字化“新农具”,建强平台“智慧脑”,吸引培育“新农人”,在共享“数字红利”中紧跟时代步伐,以“智”提“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新”而行,向高而攀。

稳跑智慧农业“新赛道”

黑龙江省委针对农业现代化提出,要在实现物资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五化”目标上率先发力。

这“五化”对标的方向无疑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的路径是智慧农业,具体工作要做好农业数字化。那么如何做好农业数字化?

北安分公司作为北大荒集团旱作农业的排头兵,紧紧绕着“五化”目标,踏踏实实承担起农业大数据的采集、管理责任,积极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在经营管理科学化、物资装备现代化、完善农业信息化、科技现代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等方面协同发力。

这个分公司持续完善“北安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并推进“经营服务和生产科技”两个体系建设,通过实施“技术服务和土地托管”,提升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实现农业种植的标准化。

2024年,在春涝夏旱等不利自然条件下,分公司粮食产量取得第“二十一”连丰,大豆平均亩产425.42斤,最高亩产602.4斤,玉米最高亩产1853.8斤(标准水),再一次刷新大田作物单产纪录。高产这个“关键增量”的背后是农业标准化的建设成果,也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底气。

“我们实现15个农业科技园区示范田无线全覆盖,并通过园区物联网项目建设,全面收集良种、良田、良法实验相关的各项信息,纳入科研平台管理,实现从园区到示范带再到大田的科技推广体系,让成熟的良种、良法实现全面积的应用。”北安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迟宏伟介绍。

北安分公司将各类信息化设备科学应用到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搜集、分析和管理农业大数据,通过感知系统、管控模型等软件开发应用,充分发挥农业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指挥作用。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交互模拟、实时状态监控、辅助指挥决策等功能,逐步形成智慧农业大脑,有序进行智能装备的选型测试,逐步实现少人化、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同时,抓住资源利用可持续化的“牛鼻子”,充分利用增发国债项目,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2024年,治理鱼眼泡、侵蚀沟985处,修缮田间路539.314公里,建设涵洞、谷坊等田间水工建筑1270座,牢牢守住黑土耕地这个“命根子”,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牵住智慧农业“牛鼻子”

智慧农业成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关键。实现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有效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应用。

要做好应用就要以精准农业为基础,遵循信息化的全部内涵。围绕这项工作,北安分公司党委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推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在软硬件应用、社会运行环境、效用积累过程方面开展精准的基础性工作。

这个分公司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了新型统分结合经营服务模式,用服务将家庭农场分散承包的耕地统一起来,实现了规模经营。“我们建立生产关系与农业生产力相协调的农业经营体系,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坚实基础。”北安分公司总经理王宏忠说。

标准的种植管理是精准农业的前提条件,有了“北安模式”作为遵循,种地这件事更加专业、更加简单。在种植过程中,各农场按照模式规定的作物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农机作业规程,统一组织科技研发和推广工作。并通过实施农机“34651”编制配置和“六统一”管理,以地块为最小生产单元,统一组织全程农业生产,按计划执行各项农艺措施,推广各项技术成果,以精准化、流程化形成了智慧农业最佳的应用场景。

除了先进的种植管理,北安分公司还突出高端智能升级,在物联网建设、通信网络搭建、智能农机装备等方面同步优化。目前,分公司高标准农田总面积194万亩,农机具保有量7825台(套),建设气象监测设备87套,拥有通信干线光纤2080.91皮长公里,打造标准化科技园区15个,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全环节的高标准要素配置。无论是硬件的升级还是软件的应用,都为精准农业提供了支持,形成智慧农业有效的承接载体。

如今,北安分公司的540余万亩良田“科技范儿”十足,各种数字化设备取代了绝大部分人工,无人农机在田间辗转,“医学x光片”般的观测设备实时监测,田间气象站采集风、光、热等田间气象信息自动回传,大数据计算提供有效参考……用智慧农业技术管理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化种植场景逐渐成型。

解锁智慧农业新密码

如何通过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减少环境影响呢?

“我们发展智慧农业不是赶时髦,我们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农业信息自动采集,数据自动汇总、分析,辅助决策等等,是对企业文化、业务模式、责任和权力体系的变革。”分公司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孟庆民说。

让智慧农业真正起到作用,企业需要一个真正符合自身管理特色的数字化蓝图,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现路径。北安分公司根据业务管理架构来设定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网络架构,规划实现的目标、路径及长期智慧农业方案,制定下发《北安分公司数字农业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应用的主体,规范实施的步骤,更明确实际的用途。

智慧农业是指信息技术在农业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应用是推进智慧农业的关键。

北安分公司在推进智慧农业过程中,力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种植水平。15个农场将信息技术逐步融入农业种植过程中,首先建立玉米、大豆知识图谱,随后在机车上安装卫星定位导航系统(BDS)、种肥控制、质量监测等各类传感器,让机车作业更加精准,再充分利用遥感等技术(RS)规划耕地、监管种植全过程,最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归集耕地上的各项信息,让种植更科学,真正提升农业种植水平。

同时,开发了由16个管理软件组成的综合业务系统,完成传统业务的信息化改造,为农业大数据的收集找出了有效的方法,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各农场还将投入品运营、农机作业、农产品销售、专家库建设和工作的开展、科技服务、财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服务内容全部纳入数字农服平台的建设,并延伸推广应用数字农服APP,提升了对种植户的服务质量,形成了数字平台与种植户的紧密关系。

“我们通过北大荒数字农服APP,几分钟就能完成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承包缴费、生资订购等业务的在线办理。”赵光农场家庭农场场长郝淑英道出数字平台的便捷高效。

不仅如此,种植户通过一部手机可以随时查看缴费信息、农机作业质量、成本效益、农业技术服务各阶段作业等等,让农业生产从“田间”走到了“指尖”。管理人员可以运用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一束束“智慧之光”正点亮着现代农业的美好未来。北安分公司持续打牢精准农业基础,系统做好农业大数据的收集、管理、应用核心工作,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智”造新业态,赢得好“钱”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岳文|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