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呼兰区司法局网格织密司法服务网民生难题“家门口”化解

哈尔滨市呼兰区司法局网格织密司法服务网民生难题“家门口”化解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7 10: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咨询法律问题,还帮我找到了工作,真是太贴心了!”近日,哈尔滨市呼兰区刑满释放人员张某拿着刚领到的工资,向社区网格司法工作人员连连道谢。这暖心一幕,正是呼兰区司法局依托网格打造基层司法服务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呼兰区司法局紧扣“司法为民”主线,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街、乡(镇)、社区每一个网格,通过“精准帮扶、网格排查、便捷服务、创新普法”四大举措,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得到解决,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精准帮扶“扶上马” 刑释人员重获新生

“过去找工作四处碰壁,现在有了一技之长,终于能靠自己生活了。”张某的经历并非个例。针对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这一难题,呼兰区司法局创新构建“司法主导、网格主责、多方联动”新模式,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

网格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会主动摸排辖区内刑释人员的生活、就业需求,一旦发现问题便第一时间反馈至司法所。司法所在接到信息后,会联合人社部门“量身定制”帮扶方案——从烘焙、家政到维修,根据帮扶对象的兴趣和市场需求推荐技能培训,结业后还会对接企业推荐岗位。截至目前,已有20余名刑释人员通过该模式实现稳定就业,成功融入社会。

网格排查“解疙瘩” 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多亏了网格员和调解员,不然我们两家的矛盾还得闹大!”呼兰区某村村民老李看着重新划定的土地边界,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此前,老李与邻居因土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眼看矛盾就要升级,网格排查时发现情况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并联合村人民调解员介入。

为了让矛盾“不发酵、不上交”,呼兰区司法局构建了“网格排查、分级调解、多元联动”的人民调解机制。网格员每周定期入户排查,重点关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纠纷等常见矛盾;一般性纠纷由网格内调解员当场化解,复杂纠纷则启动“司法所+派出所+调委会”多部门联合调解,用法律、政策、道德“多把钥匙开一把锁”。今年以来,全区通过网格调解矛盾纠纷300余起,化解率达98%以上。

“站所合一”减流程 法律援助“零距离”

“行动不便不用愁,工作人员上门帮我办好了法律援助申请!”家住呼兰区某社区的独居老人王阿姨,因赡养问题需要法律帮助,社区网格法律援助联络点的工作人员得知后,主动上门收集材料、办理手续,让老人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专业服务。

为了让困难群众“找法不难、用法不贵”,呼兰区司法局推进司法所与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站所合一”,并在乡镇、社区网格设立2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和220个联络点,形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同时,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对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今年以来,网格法律援助点已为群众提供咨询680余人次,办理援助案件180余件。

同时,呼兰公证处深化便民改革,推行“减证便民提速”行动,删减不必要证明材料,实行“容缺受理”“一次性告知”制度,将多数公证出证期限压缩至1至7个工作日,把“最多跑一次”事项扩至167项,当日可取公证书占业务总量三成以上,同时还提供远程视频公证。针对老弱病残群体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今年上门办证超60件,减免费用超五万余元。随着基层服务持续升级,群众信任感与满意度显著提升。

如今,在呼兰区,一张以网格为基础的司法服务网正越织越密。从矛盾化解到法律援助,从安置帮教到法治宣传,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呼兰区司法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网格服务模式,让司法服务更精准、更贴心,为建设法治呼兰、和谐呼兰注入更多力量。(张倩|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