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广袤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农垦人见证了农业从艰苦开垦到亩产千斤的辉煌历程,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以科技为笔,在黑土地上书写着智能农业的崭新篇章。这里曾经是一片寒冷荒芜之地,如今却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向全国输送数以万吨计的优质粮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不仅孕育了丰饶的粮食,更承载了一代代农垦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传承。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粒稻谷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每一寸土壤都书写着时代的变迁。
垦荒岁月:黑土地上的第一代开拓者
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1956年,徐一戎来到黑龙江垦区的农场工作,这位后来被称为“寒地水稻之父”的学者,为了找到能在极寒环境下存活的水稻品种,收集了上千个稻种样本,往返于各地水稻产区的路程,累计起来有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两圈多。记不得具体实验了多少个品种,失败了多少回,经过无数次摸索,他培养的耐寒水稻终于抽穗,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
正是以徐一戎为代表的第一代农垦人,顶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踏着齐膝深的沼泽,用最原始的工具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开始了艰难的垦荒历程。他们住的是“马架子”窝棚,吃的是冻硬的窝窝头,喝的是带着冰碴的草甸子水,却用惊人的毅力在这片“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沃土上开垦出万顷良田。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让曾经的沼泽荒原在短短几十年间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北大仓,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
智能农业:黑土地上的现代“新农人”
今天,徐一戎的梦想在这片黑土地上绽放出惊人的光彩。走进今天的八五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现代化农业的壮美画卷: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在田间精准作业,多光谱无人机在蓝天下巡航监测,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着土壤数据,这些信息最终汇聚到农场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形成科学的种植决策。农场综合服务中心高级主管刘鹏飞介绍道:“我们对每一块地都建立了数字档案,现在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监测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管理系统,可以精确到每一平方米的田间管理。”
农场全力推动数字农业、现代化农业建设,建成2300平方米数字农业指挥中心,整合农机管理、气象服务等12项功能模块,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管控,综合机械化率99.7%。除此之外,农场还面向农户开发了线上操控生产设备的应用程序,农场宣传部负责人张雪茹介绍道:“通过我们开发的应用程序,农民在家就可以远程操控无人机灌溉、机器施肥等流程。”
2024年,八五六农场再次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全年粮食总产达58.3万吨,实现令人瞩目的“二十一连丰”。水稻单产最高突破1570.6斤每亩,大豆单产达613.5斤每亩,均创历史新高。这些数字的背后,凝结着几代农垦人的心血与智慧,是科技与汗水共同浇灌出的丰硕果实。
生生不息:黑土地上的未来希望
从徐一戎在冰天雪地中培育第一株耐寒水稻,到如今90后农科人在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轻点鼠标完成万亩良田的管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不仅生产出养活亿万国人的优质粮食,更孕育了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那是老一代垦荒者战天斗地的坚韧,是新一代农垦人创新求索的智慧。
站在农场田间极目远眺,无边的稻浪在微风下轻轻晃动,无人机的嗡鸣与智能农机的轰鸣交织成新时代的丰收乐章,这片黑土地上的故事永远充满希望。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从人拉犁到云计算,八五六农场七十余年的变迁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关于粮食安全、农业强国的时代篇章,正由新一代农垦人接续谱写。(黄秋雨 黄莞茹 |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