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50°边疆夏日里的民族盛会

北纬50°边疆夏日里的民族盛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19: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2日至13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第十届“库木勒节”隆重举行。作为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届节庆以“我和草原有个约会”为主题,通过民族体育、传统服饰、特色美食等系列民族文化元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现场人数突破万人。

节日现场达斡尔族人民展演传统服饰(摄:黄莞茹)

“库木勒节”是达斡尔族人祈愿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传统节日。据了解,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与文化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库木勒节成为推动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传统服饰亮相,诉说民族记忆

达斡尔族人民展示本民族传统服饰(摄:黄莞茹)

活动现场,身着达斡尔族传统长袍的青年男女踏着欢快的库木勒节鼓点依次亮相。服饰上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动物和图腾,寓意丰收、吉祥与祖先庇佑,充分展现了达斡尔族独特的审美观与文化记忆。

“我们不仅是来表演的,更是来守护我们民族的记忆。”来自黑河的达斡尔族女士萨日伊说,“我19岁开始穿着民族服饰在库木勒节跳‘哈库麦勒’,已经跳了40年,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根脉。”

据介绍,达斡尔族服饰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色彩鲜明、工艺讲究,不仅是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稳定的文化符号,记录着达斡尔族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承载着民族身份的象征意义。

“我穿的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礼服服饰,最常见的颜色有白色、红色、蓝色三种,袖子上的花纹都是刺绣,象征着吉祥和祝福。”同为达斡尔族的商女士激动地说,“所有的服饰都非常好看,每套服装都有故事,我喜欢和我的小姐妹们换着穿,感受不同服饰的风格和其中蕴含的祝福。”

“没想到服饰也可以讲故事。”来自北京的游客杨女士表示,“第一次感受到少数民族服饰有如此大的魅力,对于民族文化交融也有很大意义。”

地道美食浓缩草原味道

达斡尔族人民现场烹饪地道美食(摄:付润典)

上午十一时,坤河村、高拉尔基村、黄旗营子村、兰旗村、新民村等六村村民集聚坝外草原,围绕中央演出舞台按村落座,共同迎接族人一年一度的团圆饭。数十口铸铁锅内,乳白脊骨汤翻滚,嫩江大鱼鲜味飘香......村民揭开圆桌上的红色桌布,等候美食“盛装出席”。柳蒿芽糕点作为前菜,红肠、焖子、韭菜花、羊肉汤、蒸鱼等各色东北菜肴依次登场,而位于圆桌中心的则是柳蒿芽炖锅。

达斡尔族的用餐顺序和菜品摆放的位置,足以体现柳蒿芽在达斡尔族美食中的重要地位。据了解,300多年前,达斡尔先民因战乱南迁,经历饥荒,在此过程中,以某种野草为食,并将其命名为“库木勒”,也即今天的“柳蒿芽”。从“救命草”到“节庆菜”,柳蒿芽承载着民族同甘苦、共患难的深刻集体记忆。

坤河村村民梁华说:“以前就是靠吃这个柳蒿芽,我们才能活下去,所以今天我们一年一度相聚在这里,就是为了吃柳蒿芽”。

“以前吃柳蒿芽,现在吃炖锅、鱼肉等等,应有尽有,”红旗村村民苏女士笑着说,“就是因为国家政策好,现在大伙儿都富裕了。”

民族体育竞技展现力量与精神

达斡尔族人民进行“拉棍”比赛(摄:黄秋雨)

现场充满力量与激情的体育项目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在传统项目“拉棍”比赛中,选手们手脚并用,展开力量与技巧的较量。富拉尔基村书记袁廷宝介绍道:“这项运动看似简单,却考验力量、耐力与技巧的配合,也是我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锻炼臂力与腿力的方式之一,不分男女老少,皆可参与其中。”拉棍比赛现场加油声不断、笑声连连,成为节日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此外,节日期间还举行了打布鲁、摔跤、颈力、投壶、斗鸡等丰富多样的传统体育活动,既展示了达斡尔族悠久的文化底蕴,也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不仅增强了节日氛围,更在竞技中传承着民族精神与团结意识。

袁廷宝书记表示:“民族体育不仅是一种竞技形式,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我们要让这些源远流长的民族运动继续流传下去,走出村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力量与传承。”

达斡尔族人民邀现场游客品尝美食(摄:付润典)

近年来,黑河市持续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库木勒节正是其中的缩影。从展示民族风采到带动区域文旅经济,从群众自发参与到国际传播平台的关注,库木勒节正从地方节庆转型为对外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贺一然 刘锡蕾 黄秋雨 |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