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多维赋能:探索中俄青年文化艺术交流新模式

产教融合多维赋能:探索中俄青年文化艺术交流新模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8 13: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多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文化艺术交流成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齐齐哈尔大学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与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中俄青年文化艺术交流新模式,成果丰硕。

齐齐哈尔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的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自1993年起便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目前已为27个国家及地区培养了3000余名国际学生,其中俄罗斯籍学生约2600人,在校来华留学生中87% 来自俄罗斯。学校与俄罗斯40余所院校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于2009年获批教育部“中俄大学生艺术交流基地”,成功举办十一届“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积累了丰富的交流合作经验。

齐齐哈尔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赵璐璐,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教育部中俄大学生艺术交流基地负责人、中俄艺术节品牌创建与运行机制研究智库专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为贯穿,凝练团队发展建设特色优势方向,形成了文化艺术“研究-育人-实践-认同-传播”五维一体的优质循环机制。

在文化艺术交流模式创新上,学院从多个维度发力。以学理研习筑牢认知根基,整合高校与科研资源,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依托中俄艺术节品牌创建与运行机制研究中心,系统梳理中俄艺术史论、非遗传承等学理脉络,为中俄青年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以研促教,通过多样化的研习活动与特色课程,让青年在理论积淀中理解两国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核,促进中俄艺术的比较互鉴,夯实学术交流基础。

生态体验是该校人文交流一大特色。以“云游生态鹤城,体验湿地之美”等主题,成功获批教育部“汉语桥”3项线上、线下团组交流项目,俄罗斯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领略中国自然生态、城市风貌等。打造“非遗+文旅”项目,获批《传统活化·智创未来暑期夏令营》《“感知中国”——感知非遗文化,传承千年匠心》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等,组织中俄青年深入田野采风、参与传统工艺工坊与即兴创作,在生态考察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中,将符号化认知升维为立体情感共鸣,培育多元文化包容力。

协同育人拓展了中俄文化交流平台。优化校地融合、校校融合、校产融合,与中俄政府、学校、院团共建中俄青少年交流成长基地、中外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国情教育示范基地,组织研学、艺术工作坊等校内外活动100余场。鼓励青年参与文创研发、跨境策展等实战项目,通过“学—训—产”闭环培养,提升跨文化沟通与产业素养,储备复合型人才,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良性循环。

以多媒介手段传播推动中俄文化交流互鉴。在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学院与媒体合作推出文化艺术视频。中俄学生还通过征文比赛、诵读大赛、短视频录制、微电影拍摄、分享会等形式促进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相关作品在各大媒体报道,提升了学校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力。

此外,齐齐哈尔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已举办十一届“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并入选2024年度教育部“中俄文化年”重要活动,通过中国园林、陶艺、茶艺、剪纸、俄罗斯民间工艺美术、俄罗斯民间传统舞蹈、中俄美食品鉴、中俄服饰、中俄艺术展演等艺术鉴赏与体验活动,为中俄学生搭建了深入交流的平台。

齐齐哈尔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通过学理研习筑牢认知根基、生态体验激活情感联结、协同育人拓展实践空间、多媒介传播放大品牌声量、特色活动凝聚交流共识,这一多维赋能的实践路径探索,将文化艺术交流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情感纽带,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与人文温度,让特色品牌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名片,在向北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产教融合赋能人文交流的新篇章。(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