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底蕴和内涵,树立正确“五观”,增强“五个认同”,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5月7日,借助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第十届中华传统文化节之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组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阳光大厅,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沉浸式体验赫哲族鱼皮画实践课。
此次公开课特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赫哲族鱼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琳教授及其团队现场授课,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梁艳艳、《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授课教师吕开东、玛依努尔以及来自全国15个地区21个民族的97名预科生参加此次实践课。
授课教师吕开东结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分布及文化发展实际,阐明设计此次实践课的初衷,希望同学们能在参与中体验、认识、领悟非遗的深厚魅力,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从而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尤其是对自然的敬畏心。同学们不仅要体验鱼皮画制做技艺,更要学习张琳老师对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情怀,也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鱼皮画作为艺术形式具有独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工艺性,呈现自然美,很多优秀作品已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鱼皮画具有鲜明民族风格,蕴含着其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审美观。透过鱼皮画,可以深入了解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课上,张琳教授及其团队教师分别介绍了赫哲族发展历史,详细讲解制做鱼皮画需要经历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的一整套复杂过程,以及涂染、粘贴、缉缝、包绣等鱼皮纹饰及图案工艺形式。
此次鱼皮画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古建筑屋顶的神兽为模板进行剪裁和雕刻,将“哈军工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使学校办学特色和中华文化特色同频共振。通过宣传展示、互动体验,激起学生们对非遗文化浓烈的兴趣,点燃学生对非富多彩非遗文化强烈的兴趣点,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非遗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在张林教授带领团队不懈努力下,鱼皮熟制改良和更多丰富题材精美作品展现,带着地域独特文化符号走出历史,呈现在现代社会,影响力得到加强,在国内外各类文化展上获得一致好评。
六年来学校面向少数民族预科生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共384学时,其中192实践学时。近600人次参与赫哲族鱼皮画实践程,在传承和发扬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展现了哈工程学子的担当。(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