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绥化新闻发布会举行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绥化新闻发布会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13 17: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3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绥化新闻发布会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举行。

在绥化新闻发布会上,中共绥化市委书记曲敏以《践行“两座金山银山”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绥化实践》为题,介绍了绥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问题。

绥化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寒地黑土核心区,松花江、呼兰河两大水系滋养着“二山一水七分田”,城郊农业、半城郊农业、农区农业复合多元。粮食产量高峰时达到300多亿斤,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3.4%。既是“压舱石”,也是“供给端”。绥化“五城”环围,地处要冲,八方通衢。随着全省加快互联互通,哈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哈北交通枢纽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哈大绥”都市圈核心区“黄金三角”重要支撑的地位愈加凸显,区域同城化发展让绥化未来更为可期。

绥化经济发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告别了“一穷二白”,经济总量达到1359.6亿元,是建国初期的146倍,现在一天创造的GDP相当于建国初期的一年总量。地方财政收入由建国初的几百万元到突破60亿元大关。公共保障水平越来越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国初期的不到百元增至2.5万元和1.4万元。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城镇化率由80年代初16.1%提升到45%;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是建国初的14.5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0平方米,是建国初的50倍;平原森林覆盖率由不足2%提高到14.7%;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全市6个贫困县已摘帽4个,剩余两个深度贫困县有望今年摘帽;42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85个,剩余44个今年将全部出列;累计脱贫56514户、129343人,今年贫困发生率将降到0.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

坚持学懂弄通做实,深入践行“两座金山银山”“三长三短”等重要论述,充分挖掘寒地黑土及其生态化丰富物产的资源优势,紧紧抓住独特区位及其哈尔滨都市圈核心区的战略机遇,在思想思路层面破题,聚焦“三个第一、三个千亿”的目标方向,推动绥化“都城地”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由过去的全省靠后跃升到全省前列,非公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肇东、安达县域经济处于全省领先行列。近两年,绥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责任指标考核中均名列前茅。绥化进入了高质量振兴发展的“快车道”。

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围绕构建“1+4+N”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千百十”工程,绥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全市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占比达58.2%,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亚麻纺织、机械电子四大产业产值贡献率达11%。工业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35%以上的税收收入,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和工业示范基地集聚了全市50%的规上企业。安达高新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天有为汽车电子产业园、青冈汉麻产业园、庆安保税物流园等一批产业园方兴未艾。肇东创建的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在全国仅有两家。新和成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园、象屿玉米生化产业园为绥化市打造亚洲新兴玉米产业中心插上了“双翼”。

强农惠农政策让绥化农民获得的实惠越来越多,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经营,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领跑者。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总产量全省前列。绿色经济总量、畜禽饲养量均占全省1/4强,生猪饲养量和肉蛋奶总产量全省第一,鲜食玉米面积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五谷杂粮下江南”、农民丰收节、鲜食玉米节等,让绥化“寒地黑土”品牌享誉大江南北。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到厕所、能源、垃圾、菜园“四个革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正逐步成为现实。

绥化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推动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健全完善政治生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分层次建立《领导干部担当公约》、制定容错纠错免责办法、公开为受诬告干部澄清正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体现对干部的严管厚爱。建立重点工作月调度制度,实行“清单制链条式”工作法,为基层减压降负,将抓落实进行到底,让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绥化70年的沧桑巨变是全国全省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充分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坚定了绥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绥化的智慧与力量。(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