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安徽省金寨县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库区孤岛扶贫,没一户掉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08-01 14:35:31
分享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安徽省金寨县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库区孤岛扶贫,没一户掉队

安徽金寨县位于响洪甸水库下游,水域开阔,望不到头,远山起伏处,水面小岛依稀可见,有的仍有人烟,那里的村民来往出行,要划着小船走个把小时才能上岸。

上世纪50年代,在金寨县境内相继修建了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县里最繁华的金家寨、麻埠等乡镇沉入水底。后来搬迁大潮中,少部分村民故土难离,又回到故地,有的进了城镇,有的干脆就住在库区,住在岛上。

七山二水一分地,在金寨县,库区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最深。不少沿岸的半岛,三面环水,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条件最差的要数位于响洪甸库区的麻埠镇齐山村海岛村民组,那里四面环水,形成孤岛,但仍住有55户232人,其中14户33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何让库区里与外界隔绝的村民脱贫?如何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这里展开了攻坚战。

搬出来的,多措并举稳得住

响洪甸水库下游,麻埠镇政府门口便是码头,从这儿上船到海岛村民组有8里水路,坐燃油汽艇得半个多小时。船行处,偶尔会见到三两村民驾着小船经过。路远,关键难行,对村民来说,装有马达的简易小船,是他们出行的唯一工具,遇上大风阴雨,只能留守岛上。

渐渐地,海岛依稀可见,在控制流域面积1431平方千米的响洪甸水库,这里和外界被20.08亿立方米的湖水隔绝。

下船,登岸,仍然闭塞。穿过一片密林,听闻一路犬吠,崎岖坑洼地走了约2里山路,才到村民刘伟青家。正是中午,老刘在家炒茶叶,忙得一头汗,几间砖瓦房几经修缮,仍显破旧。

上世纪70年代,刘伟青随父亲来到麻埠镇,迁徙到了海岛村民组,父亲去世后靠着几亩茶园和山场,一家人基本糊个温饱。3年前,老刘爱人查出脑胶质瘤,去年3月不幸去世,高昂的医药费将这户岛上人家陡然拉到了贫困线以下。

“老伴不在,儿媳改嫁,老母亲90多岁了……”想起一年前爱人病故,老刘红了眼眶,他10岁的小孙子在岛上的教学点上课,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成了他最大的寄托。

老刘说,负担依旧重,但这两年,逐渐看到了希望。茶叶不愁销路,镇干部帮扶销售,他们来一次,就帮着卖一点,价格还不低。乡镇有养殖惠农的政策,老刘申请了100只鸡苗,每只补贴10元,自己基本不用掏钱。

更主要的是,明年交房后,老刘就要住上新房了,按照当地政策,移民直补每人补贴2万元,贫困户安置费用每人2万元,刘伟青一家4口人,总共16万元,腾退住房宅基地补贴7万元,再加上县里去库存、鼓励购房的政策,老刘在县城购房,每平方米还可以领到800元补贴。

“靠着自己种茶耕作,啥时候能攒这么多钱?”如今,刘伟青在金寨县城购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自己没怎么花钱就付了首付,剩下的贷款,由在合肥打工的儿子来还。

搬到县城,老刘靠啥生活?麻埠镇人大主席方华介绍,老刘的住房位于县城的江店新城区,不少企业进驻产业园,按照政策,他们要优先安排贫困户及子女就业。

其实,就要离开大半辈子生活的海岛,老刘还是有些不舍。方华常来做工作,告诉老刘岛上的茶叶还归他所有,原有房屋暂不拆除,遇到生产季节,他仍可以回来种茶叶。最打动老刘的理由是:现在孙子要坐船到村子里仅有几个学生的小岭小学上学,将来不用再一路蹚水,到县城后学校的教学条件会好很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