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移风易俗扮美福祥村

作者:朱曼琪 钟履双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2017-07-24 13:56:11
分享

东北网7月24日讯 在距离富锦市城区20公里处有这样一个小村落,它的名字寓意着“幸福”和“吉祥”。然而,过去这个名叫“福祥村”的村庄却和“幸福”“吉祥”挂不上边。

2000年,福祥村党支部书记姜驰接任时,福祥村的人均收入不足600元,集体欠外债200多万元,被外界称为“破烂村”。可如今的福祥村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容村貌、乡风民风也有了巨大的改变。从过去雨天遍地泥浆、晴天烟尘滚滚的“烂泥路”,到现在整洁的“水泥路”;从过去柴草垛堆满门前屋后、蚊蝇与村民“为伴”,到现在每家每院整洁有序、夜不闭户;村民们也从过去农闲时聚众赌博、酗酒闹事,到现在去广场跳广场舞、扭秧歌,在文化室看书、唱歌、看电影、下棋。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已不存在,家家户户和乐融融,福祥村终于唱起了幸福的歌。

近年来,随着福祥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也被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高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成为促进福祥村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

移山易,移俗难。几百年来,村民群众一直遵循着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就拿农村婚丧嫁娶来说,作为人情往来,本意是维系情感,但有时候人情消费掺杂了一些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让好的传统习俗变成了陋习,助长了奢华之风,也加重了家庭负担,带坏了社会风气。

如何治理这股歪风,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不文明风气,减轻农民负担,福祥村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积极推行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大力加强乡风民风建设,推动“软环境”与“硬环境”同步发展,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制度先行提供移风易俗好保障

推进移风易俗,破题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好、发挥好“一约四会”的作用,福祥村发挥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的作用,通过建组织、立规矩,推动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该村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福祥村的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以“四会建设”为抓手,福祥村健全理事会组织,制定工作章程和制度,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办理红白事等事宜的标准、流程及奖惩措施,使村规民约这个“小宪法”成了群众办理婚丧嫁娶等各项事宜的“硬杠杠”。姜驰说:“以前福祥村谁家有婚丧嫁娶,最少也得花费个万八千的;现在,谁家要是有结婚的,也不大摆宴席,新郎就把新娘接到村委会的活动中心来,仪式照旧,但不铺张、不浪费,大家一起热闹热闹,吃点地道的农家菜,小两口家里也省下了一大笔钱。”

党员干部先行增强移风易俗正能量

党员干部带头是改变社会风气,推动民俗转向的有效方式。在这一点上,村党支部首先着重完善领导机制,让领导班子对推进移风易俗这项工作有明确的分工,村党支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其次,完善保障机制,有专职人员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党员干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完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按照党性强、能力强、有威望的标准设立了3名“党员中心户”,每户联系3—4名党员,党员再联系20户村民,这样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服务机制,让村里的党员和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起来。此外,福祥村还经常利用富锦市委宣传部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终端设备,为从事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文化先行注入移风易俗新乐趣

想要让文明落地,就需要搭建新平台,把移风易俗真正做到农民的心坎上。开展移风易俗,不仅要向旧传统“开刀”,推动形成新规范,还要丰富实践载体,大力倡树文明新风。

目前,福祥村完善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他们的村民活动文化中心,可以为村民提供唱歌、下棋、观看电影、阅读书籍等多种服务。村里还通过文艺等多种形式推树典型,倡导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同时,搭建文明创建评选载体,福祥村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让乡风民风真正美起来。

典型先行树立移风易俗好榜样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意识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旧传统、旧习俗的改变,必须依靠典型的示范带动。

姜驰说:“在移风易俗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发现和挖掘‘领头羊’,村民孙淑艳在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获胜,她的家始终窗明几净,院内没有一点杂物,门口路面整洁美观。知道她获选后,村民们都很羡慕她,表示要向她学习,以后也能被选上文明家庭。而46岁的好儿媳于淑清,家有90岁的婆婆需要照料,几十年来如一日的孝顺让村民们赞不绝口,被评选为好儿媳后,在村里一时间也引领了一阵社会文明新风尚。”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