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青海“西大门”:茫崖戈壁变绿洲
1300多公里!这是从青海省会西宁市到青海“西大门”茫崖行委的路程。驱车一路向西,穿越柴达木盆地,茫茫戈壁无边无际,唯有风沙伴着荒凉。因为丰富的矿藏资源,这里曾是很多人逐梦的地方。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抛洒了青春,却留不下人迹。昔日茫崖,也被称作“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6000多亩!这是茫崖“贵比石油”的林地面积总数。十余载,茫崖人克服高寒、缺水、盐碱地的重重困难,宁向戈壁要绿色。这来之不易的片片绿洲,驱走的是“开车不过花土沟”的恐惧,带来的是戈壁生态之城的新希望。
茫崖造林第一人:种棵树比养孩子还难
“这片林子还得再浇浇水,注意多施点肥。”正值中午日头高照,呼呼的大风从林间吹过却不见风沙迷眼。在315国道旁的树林里,青海力源科业建设工程公司的总经理潘海镇正带着管护人员查看着去年种下的树苗。从2001年至今,老潘已经在茫崖的戈壁上种下了1000多亩林地,晒得黝黑的皮肤,长满老茧的双手,记录下了这位茫崖植绿第一人的执着与坚守。
“1979年参加工作我就来到了这里,以前是石油职工,下海以后也做了很多事去了很多地方,最后我还是决定回到这里,根植我向往的这片绿色。”2001年在茫崖工行委的引导下,老潘带着在敦煌植树造林的经验重新回到茫崖,想在这茫茫戈壁也再造一个绿洲。然而再回故土,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却毫不留情地给了老潘“当头一棒”。
“这里的环境和敦煌天壤之别,茫崖高寒风沙大,极度缺水,而且我们要在重度盐碱的土地上种树,好多人都笑我傻,说在茫崖种活树就是个天方夜谭。”老潘回忆说,刚来茫崖,试种的50亩树林就死了一大半。
“白天十几二十度,晚上气温就能到零下几度,还没发芽的树苗经不起折腾就死了好多。最要命的就是年均4000毫米的蒸发量,这水要一点跟不上,树苗就都干死了。”老潘每每说到那一片片死去的树苗,泪水都不禁在眼眶打转,“南方的地里插根扁担都能发芽,我们这里真的太难了。”
带来的钱和树苗都“打了水漂”,濒临绝望的老潘也曾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舍不得这亲手种下的小苗子:“茫崖我待了几十年了,很有感情,而且这树木也都是有生命的,这么荒凉的地方要真能种出绿色,对大家都是好事。”
没钱怎么办?老潘和妻子变卖了房产,四处借钱,甚至靠买车跑运输来补贴种树的开销。没水怎么办?老潘就开着水车花钱买水给树苗浇灌,一天就要用掉三四千方水。“这几年政府也花了大力气,专门由财政出钱买水供我们使用,光水费一年下来都是三百多万元。没有政府扶持,光水这一项就要了我的命了。”老潘感慨道。
为了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年过半百的老潘还专门跑到大学里研究学习林业知识。慢慢的,盐碱地该怎么改良,戈壁里适合种什么树种,冬季夏季里该怎么浇水施肥,老潘长了经验,也足了信心。
“在茫崖种树,必须要解决盐碱地改良和水的问题,然后再选种耐寒耐旱的速生树种,种下不是难事,难的是要把树养活,长期浇水、施肥、除虫的工序一样也不能少。我们都说,在茫崖种个树比养个孩子都难。”老潘说的可不是俏皮话,为了这树林子,老潘几乎年年春节都不能回家,陪伴家人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老潘的林子成活率都能达到90%左右。“这茫茫戈壁不再是绝望,只要咱努力,它就能带来希望。”老潘目光坚毅。
“从50亩到100亩,再到现在的1000亩,这些树都是我的命根子。今年我们拿下了机场和国道附近的绿化工程,我还要大干几年,在茫崖种出更多绿色。”58岁的老潘依然信心满满,这是老潘的志向,也是所有茫崖人的期盼。
植绿扮靓家园:这里也是我的故乡
“老杨,赶紧吃完饭,咱俩散散步去。”夕阳拽着戈壁的地平线久久不愿西下,60岁的老李蹲在树下不时冲着屋里望望,不一会,老杨抹抹嘴,领着孙子往路边赶来。如今,在林间散散步,在树荫下跳跳广场舞,同样也成了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戈壁绿洲里的悠闲生活。
“多亏政府给俺们种了这么多树,以前别说散步了,这一刮风,躲都没处躲,屋里的沙子每天都能扫出去好几桶呢。”已经在茫崖生活了20多年的老李早已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乡。
过去,茫崖的石油和石棉矿闻名全国,很多人冲着这里“好挣钱”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然而,飞沙走石、满目荒凉的茫崖,也仅仅只是这些逐梦人短暂的歇脚之地。“这里啥也没有,挣到钱了,谁还愿意留在这里啊。”老李说。
留不住人,何谈发展?“以前都是经济留人,待遇留人,现在我们首先就要做到环境留人。”茫崖工委书记孔祥辉说:“绿色是茫崖人推崇的一种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理念,它营造出的是一种和谐、美好、融洽的社会氛围。同时,拉动茫崖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绿色提升了茫崖人的精气神。”
逃离不如改造,茫崖人偏偏做出了向戈壁要绿色的决定。茫崖行委专门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每年拿出地方财政的四分之一专门用于环境建设,同时也把构建生态新城纳入了“十三五”时期“五个新城”的发展方向。通过“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办法,依托国家公益林管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等工程,茫崖正在重新书写着戈壁的新历史。
“我们城区里的绿化都是整体换土后再进行种植的,虽然成本高,但是见效快,树木成活率也能达到90%左右。”茫崖行委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副局长张志武说。“十二五”期间,茫崖行委投资1个多亿在城区街道和庭院实施绿化300亩,铺设引水管线29.3公里,最大程度解决了城区林业的灌溉问题。
城中种绿不易,城外也正在构建一道道绿色屏障。在城区外围的315国道和花土沟镇东西侧,茫崖也实施了绿色走廊工程和城镇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在315国道旁已然绿树成行,有效地阻隔了风沙对道路和行车的影响。城区东西两面的防护林一直从国道延伸到山脚下,绵延2800多亩,犹如两条绿色的臂弯守护着城区的安详。负责建设这片林地的格尔木蕙兰绿化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姚邦良至今依然记得当年百人垦荒的壮阔景象。
“因为茫崖只有1个月的种植期,为了抓紧工期提高树木成活率,我们500多人一边改良土壤,一边铺设管线,一边种植树木,白天连黑夜的在戈壁滩上干,当时那个热火朝天的样子,估计只有几十年前茫崖石油会战的时候才有那种景象。”姚邦良说。
种得下绿,守得了家。为了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绿色,茫崖工行委将环境保护考核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实行“一票否决制”,设置了行委、两镇、社区、企业为单元的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通过覆盖全行委学校单位的环保宣传教育,在‘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下,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成为了全茫崖人的共识。”茫崖工委组宣部部长彭彦鹏说。
截至目前,茫崖工行委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造林60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350余万株,茫崖植被覆盖率由0.12%提高到1.75%。
治理污染尽责任:守护好蓝天白云
说起茫崖,最出名的就是当年石油大会战的“帐篷城”和石棉矿厂,作为传统的西部工业重镇,茫崖的“乌金”和“白矿”也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茫崖将继续传承优良传统打造青海西部的工业新城。如何新?茫崖依然是以“绿色”指引着自己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以来,茫崖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同时大力整治环保污染等问题,守护好这片遥远的蓝天白云。
走进全国著名的石棉矿厂,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这里的生产工作环境已经和几十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老一辈在选矿车间里工作,都要包裹的严严实实,里面粉尘很大,有时对面站个人都看不见。”如今,已经在青海创安公司工作了11年的“矿二代”职工马萍坐在电脑前就能对生产车间的情况了如指掌,再也不用全副武装的进厂干活了。
改变,源于茫崖工行委对石棉企业的大力整治。“自今年3月,茫崖按照省州环保部门的要求,成立了青海创安公司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深入企业一线协调督促对矿山和生产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工作。”茫崖工委委员、行委副主任杨海云说。通过使用数字化生产指挥系统和生产监控系统,实现了生产区的无人化管理,避免了人员暴露在粉尘内工作,从而保证了生产人员的身心健康。
同时,通过设备升级和技术改进,矿区生产环境得到巨大改善,生产区和尾矿区过去粉尘飞扬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企业环境标准也更加严格。目前,企业也正积极研究从废弃的尾矿中继续提取有价值的铁矿、镁矿等资源,以循环发展的理念促进企业长效发展和环境改善。截至目前,茫崖工行委已投入资金1亿多元,创安公司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进行环境整治,环境整治工作进展顺利。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尾矿库挡土墙及矿区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环保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工作,我们将坚决把环境污染影响降到最低。”青海创安公司负责人说。
虽然身居大漠,但守护蓝天白云依然不能松懈。根据海西州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茫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将城镇生活垃圾和可燃固体废弃物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圆满实现了茫崖地区2016年化学需氧量消减114吨,氨氮消减20吨的减排任务。
同时,茫崖全面实施持证排污,全区国、省控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率达100%。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自2015年新环保法出台后,我们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启动司法联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了环境整治督查力度。截至目前,茫崖地区未发生特大或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未发生特大或重大人为生态破坏事故。”张志武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茫崖克服“先天不足”的劣势,通过“后天努力”深刻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茫崖植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绿色发展,永远是一条希望之路。(杨阳)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