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早饭,我带上《扶贫手册》和《收入明细表》下村开始这个月的贫困户帮扶走访。我的帮扶对象有四名,住的都不远,借了同事的电瓶车,将“工作人员去向牌”拨到下村栏,我就出发了。“吴松贵老人的儿子回来了吗,郑古义残疾证是否办下来了….”脑子里不停回想着上次上户的经历,在不知不觉中就来到桃林陈村。
龙田乡扶贫专干谢俊正在帮扶走访贫困户
老人的感激
“老人家您好,在洗菜啊,我是您的帮扶人可记得了,上次我和年富书记一起来的”,我看到老人在洗菜就大声的喊他(老人快80了,听力不太好)。松贵老人看到我来,连忙放下了手中的菜,激动的走了过来,“哦、哦、呵…”(老人说话已经很吃力了),我虽没听懂老人说什么,但从他挥动的手势,知道这是在叫我到堂前坐坐。因为残疾的缘故,老人走路一波一瘸,我赶紧上去搀扶。我认真询问了老人这一个月来的生活情况,在问到老人儿子的情况时,松贵老人像打开的话夹,兴奋的跟我介绍起他的儿子(老人儿子在浙江打工,一年回来次数很少),不过说着说着,老人情绪渐渐激动了,将手搭在我的手背上,眼睛湿润了起来,抽咽的和我说到“感谢啊、你们好,没有你们帮助,我一个人日子怎么过,每天吃的菜都是邻居给的….”。老人将我当亲人一样,聊着他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真想多陪老人一会,估计平日里很少有人会陪老人聊天,可是还有很多事情,我不得不跟老人告别了。临走时,我告诉老人重度残疾护理补贴已经帮他申请了,老人听后很高兴,并坚持要送我出门,我示意老人不用了。不过当我走上马路,回头时发现老人还是走到门口,默默看着我离开的方向。想起老人感激的话语,我感到十分惭愧,老人将我们当成了他的亲人,而我们给予老人的关心还远远达不到亲人的要求。
一句“谢谢”
我骑车来到了帮扶对象郑古义家(五保户)。按照走访要求,等坐好后,我就开始准备询问他生活情况了,结果没等我开口,他就对我说“上次谢谢啊”,我一下蒙了,谢什么,我努力回忆着前几次上门帮扶的事情。“上次,照片幸亏你帮忙,残疾证我已经顺利申请了”,他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了,有次郑古义找到我说要帮残疾证,可是缺照片,于是我就顺手帮他拍了照片,并到县城洗好送到了他手里。对于我来说,这只不过是顺手的事情、应该的事情,他特意的感谢,让我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应该的,不用客气,以后有什么事情,找我就行”,我答复道。接下的访问十分顺利,我了解清楚他一个月生活情况,并向他介绍了与其相关的扶贫政策,他听得很认真。临走时,他再次说了谢谢,可以看出他对那次“微不足道”的帮助很在意。其实群众对我们要求并不高,多为群众解决一些“小事”,就是帮了他们“大忙”。
临时任务
出了郑古义家,在赶往下一个帮扶对象的路上,我接到了县残联的电话,原来桃林村残疾人张和顺希望得到残疾人就业扶持,县残联通知我上户核实一下,如果符合条件就帮其办理。于是我急忙调转了方向,骑车向张和顺家里赶去。通过村民帮忙,我在村巷里找到了放牛归来的张和顺。张和顺母亲、妻子及一个弟弟都是残疾人,唯一健康的儿子去年参军了。面对生活的困境,张和顺却表现的很乐观,在了解到我来是为其申报扶持资金的,他更是很开心,并滔滔不绝的为我介绍他的“养牛计划”。看到他家确实符合申报条件,于是现场为其进行了办理。张和顺也是乡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就借这个机会,为他介绍了贫困户产业到户扶持政策,听到扶贫上还有扶持资金,他高兴的说:“好啊,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哈哈,过几天我就去联系买牛”。看到他有兴趣听,我就将其他扶贫政策也一一给他做了介绍,结果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小时。
离开张和顺家的时候,已经快12点。上午虽然没有完成走访任务,但是感觉收获很大。老人的感激,让我体会到了群众对我们的信赖;一句“谢谢”,让我明白了获得群众认可的方式;临时任务,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忙碌工作的意义。每次贫困户走访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触,要帮扶好贫困户,就得先走近他们的生活。不用脚去走遍乡下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基层干部;不用心去倾听每一个贫困户心里的呼声,我们不可能干好扶贫。(作者系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龙田乡扶贫专干)
推荐